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
“药不到樟树不灵,笔不到文港不齐”,文港,古临川辖地,文化底蕴深厚,毛笔制作历史悠久,在承续李渡毛笔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发展毛笔产业,毛笔产量、产值发展迅速,远远超过湖笔,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笔都”。
一 小小的笔,大大的名
文港毛笔,在千年传承中,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对制笔工艺工序进行着变革。在信息时代的当下,文港人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依托互联网,拓展电商营销经营,同时借助实体店的宣传、展示,不断推动文港毛笔进一步“走出去”,不断扩大和提升文港毛笔的对外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文港毛笔,已经成为文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金字招牌,使得一支小小的笔,最终支撑起了一个大产业。
(一)毛颖之技甲天下
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由北方传来,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关于其历史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其辖内周坊村从东汉末年从河南汝州迁徙而来,其毛笔制作技艺源自秦都咸阳[1],一说其辖内邹姓是山东迁来的,其毛笔制作技艺源自山东省邹县,在西晋时传入,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2]其毛笔制作技艺源自北方,在今天依然可以找到相关证据。在文港毛笔制作专业村——周坊,今天不少传统风格的建筑依然留存“汝州后裔”“汝南世家”“泽承丰镐”等匾额,为其毛笔技艺源自河南汝州、陕西咸阳两地提供了重要实证。
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主要分水作(即毛笔头制作,又称盆作)、干作(即毛笔杆制作,又称旱作)、整笔和包装四个部分,工序繁多、芜杂、琐细,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工序加起来有150多道。在文港,坊间比较认同的工序大概128道[3]。完整做好一支毛笔,大约需要十天左右。其大体共同制作工序(狼毫、羊毫、兼毫)及基本工具。笔者在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表1。
表1 文港毛笔制作主要工序及基本工具*
续表
从表1可以看出,毛笔制作工序繁杂、精细,一道小小的工序做得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一支笔的书写性能。在上述工序中,毛笔头的制作则最为关键,“笔之所贵者在毫”[4],而毛笔头制作中,更为关键工序则是改刀(配料)和切料,稍有一点差池就会直接影响到毛笔的书写性能。
文港毛笔在传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也顺应当代书画书写的需要,进行了不少改良,如在毛笔头中添加猪鬃替换苎麻,又如适应生态变迁研制出弹性更好的尼龙毛,等等,使得文港毛笔在制笔技艺方面已经大大进步,在各类文博会中脱颖而出。
(二)华夏笔都播远方
文港镇位于江西省进贤县西南部,抚河下游东岸,总面积54.53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人口6.4万,其中外来人口3.2万。文港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以毛笔闻名于世,是毛笔生产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主要的毛笔产地和集散中心。毛笔类型齐全、品种繁多,大如扫帚小如针,林林总总,大致可分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笔、眉笔、条屏、排刷八大类1000多个品种,笔头色彩斑斓,红、白、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具备“尖、齐、圆、健”之四德,笔头尖、笔锋齐、笔身圆、笔体健,软、硬、柔集一体,刚中有柔,能硬能软,吸水性强,书写流利,收得拢,撒得开,提按铺拢,锋露锋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愈来愈重视,毛笔产业也因此发展迅速,从业人员众多,对外销售窗口迅速增长,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014年,文港毛笔从业人员1.3万人,销售窗口达5100多个,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城市,市场占有率达75%,在全国同行业第一。
文港毛笔产业的迅速发展,也逐步为国内毛笔业界所认同,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文港镇“华夏笔都”的荣誉称号。2006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荣登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耗资4000多万元,总占地面积约20亩的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在文港奠基。2008年文港镇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全国首家毛笔文化研究机构——华夏笔都中国毛笔文化研究所在文港挂牌成立。201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文港镇“中国毛笔之乡”的荣誉称号,文港镇同时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