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一 引言
技术与制度的变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推动力量,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提升执政能力和施政能力的重要支撑。以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17号文件)为标志,中国电子政务已经整整经历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为履行职责、加强监管、社会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公民意识的逐渐兴起,以移动、宽带、泛在等为特点的新型网络基础环境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条件不断涌现,公民也愈加关注政府行为和自身利益,十年间中国电子政务已成功跨越信息技术利用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加之电子政务是一项跨学科、投入大、历时长、纷繁复杂、与政务体制紧密耦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认真梳理发展现状、认清形势、正视现实、科学分析电子政务的发展制约因素,已成为电子政务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
二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年
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行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带动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水平逐步提高,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电子政务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在顶层规划方面相继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同时积极推进法制化进程,相继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文件,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十年努力,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与支撑能力有效增强。[2]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其一,电子政务网络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了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形成了内网、外网和专网共同构成的“三网格局”。其中,国家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实现了中央与32个省级单位的互联,初步具备了承载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中央级别的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也已基本建立,有2/3的省以下的内网平台也初步具备条件,还有一系列的省级市正在抓紧建设完善内网。
其二,政务部门逐步建设了各类政务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以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文化信息资源库等为核心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为社会化、市场化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深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其三,初步建成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了较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按照国家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建立了较完善的等级保护工作机制,建设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三)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政府门户网站功能设计渐趋完善,各级政务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公众互动的重要渠道,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以gov.cn域名结尾的政府网站有54808个。
(四)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取得稳步推进
以行业为代表的“十二金”工程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70%。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国家电子政务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深化,从立项来分析,“十二金”工程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