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
一 前言
(一)“信息孤岛”
随着我国IT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由于过去缺乏总体规划的经验,加之忙于应付因业务快速成长带来的短期和紧急需求,政府各部门建设的各个应用系统相互独立,虽然产生了很多有用的数据,但由于缺乏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机制,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并且各应用系统形成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至于同一类数据统计时由于政府各部门口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有差异,难以保证各类数据的质量。
(二)技术壁垒
由于政府各部门在开发各自的应用系统时,主要是依靠外部厂商,而某些开发厂商为了达到不被各部门“甩掉”的目的,往往会设置一些技术壁垒,比如不开放接口、复杂的设计逻辑、文档说明与具体的系统实现不一致等,使得政府各部门难以改动系统的设计逻辑或参数,给用户使用和推广带来很多不便。
另外,在开发厂商为各部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各部门对开发厂商没有作严格的控制,也没有深度介入,导致开发完成的系统对用户的开放性不够,既没有掌握程序代码,也没有掌握数据库结构。这种情况造成各部门被“绑架”的现象。当各部门想要调整需求,尤其新建系统需要与旧有系统进行数据共享时,不得不付出较大的成本求助于开发厂商,造成应用推广不顺畅。[1]
(三)项目周期长且成本高
在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时,需要与其他系统的开发厂商进行沟通交流,由于存在技术架构不一致、数据标准不一致、对需求的理解不一致等情况,双方沟通的成本代价比较高。同时,受其他系统的技术限制,项目整体实施周期会延长,从而导致应用系统开发厂商会将相应的成本考虑在项目总体报价中,进而抬高了项目的建设成本和项目报价。
二 应用建设模型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为了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孤岛”、技术壁垒、实施周期长和成本高等问题,笔者设想构造了一个基于政务资源信息中心库的应用建设模型。该模型按照模块化、快速迭代、专业化分工、流水线“工厂”的建设思路,遵循“多个厂家共同参与”的实施原则,采用基于松散耦合的技术架构,并基于政务资源信息中心库进行应用系统建设。
该模型既适合于市级层面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也适合于各政府各部门层面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用建设模型划分为四个层面,即用户层、平台层、交换层、公共资源层,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建设模型
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模型划分成不同任务和功能的层次:用户层负责业务功能的划分;平台层利用自身的数据库负责业务功能的实现;交换层负责数据的调度和转换;公共资源层负责共享数据库的设计。模型强调各个环节的独立性,突出各环节的主要任务,特别强调的是平台层有其自身的数据库。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不纠缠IT细节,而是从建设实施的角度分成了用户层、平台层、交换层、公共资源层,以政务资源信息中心库实现协调共享为基础,强调各个层面的独立性,使每个参与者集中精力和技术优势解决其“最应解决”和“最擅长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人人都考虑共享,实际上谁都无法负责共享”“都在考虑全局,全局无人负责”的问题。
(一)用户层
用户层为整个模型的最顶层,直接面对业务需求,也称为应用实体、应用层。在本模型中若干应用服务元素组成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若干模块组成应用系统,反言之,每个应用系统也可以拆分为若干个模块。比如太原市政府网站是一个应用系统,可以划成“市长之窗”“政府文件”“政府公告”“便民查询”等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对比较独立,耦合性和相关性比较低。
合理划分模块是用户层的重要工作,是否合理要看一个系统的模块是否可以由平台层的不同平台实施,同一平台也可以承接不同系统的模块。这就要求在用户层提出目标明确的建设模块,便于平台层按照用户要求实施。模块划分主要原则是“功能单一集中、可独立运行、短期可实施、可迭代”,要根据业务的需求确立系统建设和模块划分,满足和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着重考虑建设模块的必要性、可行性、易用性等用户体验等方面,而具体IT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