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客村商圈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部的新港中路,紧邻琶洲会展区。随着近年该地区交通便利性的不断提高,新领事馆区的迁入和周边房地产的不断发展等利好因素,该地区逐步成为海珠区新兴的中高端住宅区及新兴商圈。
本文所界定的客村商圈的范围,是东至新港立交、北至赤岗塔、西至中大东侧、南至大塘范围内的三公里核心商业区域。该商圈的影响力,可至琶洲、客村、昌岗、洛溪、赤岗塔板块等。主要的消费群体为本区域内海珠区东部、南部及番禺区北部洛溪一带的居民(图1大圆分界线以下区域。图中中心区域为核心影响区域,外围区域为辐射区域)。
图1 客村商圈及其影响范围示意图
客村商圈内的商业设施,目前主要包括位于新港中路的丽影广场,以及一批在“三旧改造”计划中翻新的创意产业园等商业项目。随着商圈的不断发展,珠影星光城等项目也将陆续在该区域落成开业,逐渐形成庞大的商业群。
一 客村商圈发展背景分析
客村商圈所处的海珠区是目前广州比较重要的住宅及商业发展核心区。20世纪90年代,海珠是广州的城郊村,与对岸的越秀、荔湾等地相比,较为落后,“宁要河北一张床,莫要河南一间房”成为当时广州居民对于海珠区的评价。近年来,随着后亚运时代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的转变,海珠区逐渐成为广州的绿地公园和滨水宜居新城。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珠区商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渐兴起了集聚活力的几大商业集聚区,客村商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之一。
(一)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海珠区是广州的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现辖管18个行政街道。广州人称为“河南”的海珠区,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有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是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近年来,海珠区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客村的大型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心等。
海珠区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2012年,海珠区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区GDP达1002.38亿元,比上年净增12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0%,增速居广州市六个中心城区首位。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3.5%,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6%,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1.0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88.50亿元,增长15.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1.48亿元,增长28.2%;全区连锁超市零售额56.89亿元,增长16.2%。[1]
(二)海珠区商业发展及功能定位
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房地产开发使海珠由工业型城区向生活型城区转变。但由于缺少目标导向和统一部署,出现了“重开发、轻配套”的不正常现象,导致海珠区没有形成市一级的商业中心,出现了“居住在河南,购物到河北”的怪现象。自《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南拓”发展策略,海珠区力图寻找海珠在广州城市建设“南拓”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了海珠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以期实现海珠与其他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并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海珠位于广州南拓的起点,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面临被番禺南沙跨越的危机,如果不抓住南拓机遇,海珠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城市建设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纲要》,海珠区未来的城市结构为:以江、涌、围、园生态格局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发展轴的“东部创业、西部居住”的城区结构。城区结构为“一城两片,绿心蓝脉”,其中“一城两片”为东部创业组团和西部居住与商业组团;“绿心蓝脉”为以果树生态保护区为绿心,江涌水系和绿带贯穿环绕城区。在空间布局上,《纲要》提出了“东部创业、西部宜居”及“抑制房产、完善配套”的用地布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