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江门市主要商圈的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

    作者:王先庆 黄振波 武亮 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摘要:江门是珠三角西部的中心城市,是以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商贸城市。江门商业发达,形成了常安路商圈、北郊商圈和港口路商圈三大商圈协同发展的商业格局。本文分析了江门商圈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江门商圈发展的前景。

    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的门户城市之一,五邑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滨水城市。近年来,江门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抓住机遇,同时发挥本土优势,不断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2011年江门市生产总值位居广东省第七位,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江门商业发达,主要商业集中在常安路、北郊和港口路,形成了三大商圈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 江门市商圈发展背景及概况

    (一)江门市基本情况介绍及商业发展情况

    1.江门市经济概况

    江门市是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江南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全市面积9504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的1/4,人口412万多人。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并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4个县级市,其中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俗称“四邑”,加上鹤山则称“五邑”,故江门又称“四邑”“五邑”。

    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也有“中国侨都”之称。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五邑籍华侨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2011年江门全市生产总值达1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

    2006~2011年江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1年江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06~2011年江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3 2006~2011年江门市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2011年江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如图2所示。

    2006~2011年江门市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如图3所示。

    2.江门市商业发展历史[2]

    (1)江门商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江门地区最早的商品经济萌芽于元末明初,明成化年间成为“日日来鱼虾,商船夺港归”的热闹墟市,到崇祯年间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至乾隆末期,江门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业贸易中心,酒楼、茶室、旅店林立,商店遍布街道,一派繁荣景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每年从香港、澳门进口的布匹、糖、大米、火柴、石油产品、西药及医疗器材、咸鱼海味品、五金百货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江门,流入珠江三角洲西沿各县。

    (2)民国时期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但江门的商业仍然十分兴旺。1932年,江门共有商户3000余家,其中绸布业50多家,百货文化用品60多家,五金电器颜料化工33家,糖烟酒茶业50家,牲口屠宰及烧腊业59家,水产业24家,酒楼旅店业17家。后来由于日本侵略军占领江门,商业受到摧残,大部分店铺倒闭或停业,市场一片萧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江门有大小商户2183家。[3]

    新中国成立之后,江门经济得到快速恢复,至1952年底,江门先后成立了盐业、百货、花纱布、烟酒专卖、食品、石油、粮油、饮食服务、药品等国营商业公司,再到后来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小商贩等先后全部转入国营商业,实行单一的国营经济。

    (3)改革开放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江门地区商业的发展。1979年11月,江门被列为全省商业系统扩大企业自主权的5个试点之一。商业系统扩大了企业的商品购销权、财务管理权,试行计划利润留成和超额利润分成的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和发展了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等多种经营方式。至1987年,市区商业网点不断增加,常安路、长堤路等老商业中心区的商店得到扩建、改建,还新建成了港口路商业中心区,以及建设路、蓬莱路、胜利路、西区大道、农林路等区域性商业街,开辟了仓后路、新市路、象溪横路等个体商业街。

    (二)江门商圈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得到较快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经营业态,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商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已成为江门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江门市历史上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商埠,有很好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