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辽宁省现拥有大连、沈阳、鞍山、营口、辽阳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锦州、阜新、铁岭、葫芦岛、抚顺、本溪、绥中7个省级高新区和丹东、朝阳、盘锦3个省级筹建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平台,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高端人才的重要集聚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源头,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
一 2011年辽宁省高新区的发展回顾
2011年进入“十二五”以来,辽宁省高新区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打造内生增长模式,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头。到2011年9月,辽宁省省级以上高新区(抚顺、绥中高新区刚批建,数据未统计在内)实现营业总收入5242.61亿元,同比增长37.1%;工业总产值4166.32亿元,同比增长40.9%;工业增加值1232.9亿元,同比增长4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589.82亿元,同比增长24.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796.56亿元,同比增长48.0%;高新区生产总值1428.9亿元,同比增长46.6%;财政收入162.69亿元,同比增长62.8%;出口创汇37.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93.78亿元,同比增长65.7%;外资实际到位额1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具体特点分析如下:
(一)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开局目标
2011年以来,全省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其中,营业总收入为37.1%,工业总产值为40.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4.4%,工业增加值为44.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48.0%,高新区生产总值为46.6%,财政收入为62.8%。这些指标超过了“十二五”的既定目标,并都位居全省其他区域发展的前列。
(二)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
全省高新区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促进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大连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走在全国的前列,2011年4月,科技部首批将其列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鞍山高新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产业,以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为牵动力,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营口和辽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着力点,重点建设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和芳烃产业基地。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省高新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取得了重大成效。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新医药和信息网络产业等在高新区内蓬勃发展,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创意产业、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健康管理、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例如,铁岭高新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一个集风电、光电、光纤装备制造产业为一体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很好。
(四)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全省各市高新区拥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辽宁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赢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振兴的胜利,其中,高新区作出了卓越贡献。例如,阜新高新区2011年1~9月,引进项目111个,计划投资70亿元,实现了工业产值16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3亿元。绥中高新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引进了科技型企业287家,开工建设的有160多家,投产的有5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集群和促进了一个沿海新城的诞生。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高新区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高新区现有孵化总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家,累计毕业企业750家,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00余个。
(六)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对外开放度日益提升
2011年1~9月,全省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17.68亿美元;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106家,一批国际重大高科技项目有力地提升了产业的发展水平。
2011年1月13日,全省召开了高新区工作会议,客观地分析了辽宁省高新区的成绩,也提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