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生产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涉及面广,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和趋势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当代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以产业集聚形式表现出的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伴随着这种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发展和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辽宁省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也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宁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厚重的装备制造基础和制造文化,重大技术装备成套的综合能力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辽宁一直在制造业的加工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产业链的高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链条上却发展薄弱。在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自2006年成为辽宁第一支柱产业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85户,资产合计10264.07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35.3%,主营业务收入11803.32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2.74%,利润总额为872.6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8%,利税总额为1228.0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38%。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9.2个百分点,2011年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增加值19.6%。2011年第三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9.9点(景气标准为100),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从全国来看,行业景气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偏冷”现象。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品进入大规模消费时期,同时也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在制造企业服务化、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以及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辽宁也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6849.37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2%,拉动全省GDP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13.5%,比上年增长17.23%;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9.33%,比上年增长14.11%。2011年上半年辽宁服务业绝对额和增幅均列全国第七位,都比去年提升1位。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907.4亿元,同比增长11.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3%,位居全国第13位。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到2010年底,全省在建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4540亿元,增长1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的沈阳市以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区、重大服务业项目和服务业领军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010年,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信息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已经占到52.8%。2011年5月12日,沈阳全面启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72家装备制造企业、钢贸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铁西金谷”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推介说明会,极大地推动了沈阳乃至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技术、商务贸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在效益水平、服务能力还是在服务范围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于装备制造业发展,传统体制和观念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矛盾突出,两者的互动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
“十一五”以来,辽宁工业高位运行,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大体呈不断下降趋势,不仅低于南方发达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势(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