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看中德文化交流

    作者:殷桐生 出版时间:1995年12月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研讨会上就中德文化交流问题发言。

    “文化”这个词是多义的。学者们对其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哲学家保尔·罗伦忱认为:“文化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它不是由自然主体创造出来的(例如蜜蜂—蜂房),而是由相互就共同目标进行研讨的理智主体创造出来的。即便是语言亦不是自然能力,而是文化成果”。

    按奥斯瓦尔特·斯宾格勒的解释,“文化是形式多样的、与土地连生一起的民族”。

    泰勒则持下列观点:“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拥有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观念、法律、风俗以及所有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整体综合”。

    弗洛伊德是把“人类文化”界定为“一切超越其动物性的人类生活,一切有别于动物生活的东西”。

    丹尼尔·贝尔则把“文化”突出为“敏感、感情、品行以及归纳所有这些感情的理智”的认同保证“王国”。

    哈贝马斯也对“文化”这一概念作过长期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把“文化”界定为传统知识生活世界的相关环境,它同“社会以及个性一起均属生活经验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无标准的社会制度)。

    在这里要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各种解释进行阐述既冗长也不可能。但仅从上述列举中便可看出,“文化”是囿于社会历史、教育政策、哲学和理论的相关使用范围之内的。

    我个人比较同意那种认为文化是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的论点,并以此为据对中德文化交流进行了一些分析,得出了下列一些看法。

    决定着中国和外国古老关系的可以说是“中央帝国”这一概念,根据中国的自身定义,“蛮夷”均属“世界之边的民族”。

    而根据欧洲中心论,古欧洲同样也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

    随着美洲的发现,上述看法均被证明为愚昧和错误。自此之后各国代表都更加致力于实事求是地来调查和研究,本国的文化中,外国的文化中,哪些是好的、可用的,是可以溶合为一个新的组合的。结果发现,外国的东西相互之间也完全不是相同的。恰恰是这种区别构成了民族的认同性。于是人们便经历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经过长期的世界文化交流,相互接受他国文化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路,现在已经不可逆转。

    当今世界正处于向经济发展的振兴之中。经济在外交中的作用愈来愈大。然而无数的事实表明,对外文化政策是外交政策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实经济与文化只不过是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彼此根本不可分割的。文化交流首先应当致力于民族间的了解。通过相互的知遇、相互的了解使民族相互接近,减少、进而消除彼此的成见和敌意。

    文化交流有助于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多角度地介绍自己的语言、政治、文化意识和经济环境,这有助于人们对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当然也希望由此而建立起对本国的信任。

    然而文化交流并不是单行道。辛格这位学者说得很对,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就不可能了解外国文化。反过来的逻辑也是显而易见的,丰富本国文化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了解、尊重、敬重另一国的文化。中国有句成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隨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这一认识得到了确认。这当然是个迟到的认识,但迟到的认识还是要强于无知。

    中德文化交流有着悠久而起伏的历史。星星点点的接触早在14世纪便已开始。1303年来自科隆的阿诺尔德兄弟便作为德国人的首批代表居住在北京。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精神欧洲寻找的是通向希腊和罗马源泉和道路,到17世纪启蒙运动初期才努力吸收欧洲国家之外的知识和科学。许多德国人开始研究中国的思想界。中国吸引力可以从德国早期的一些伟大人物身上看到。其中最杰出的学者便是莱布尼茨。他尽管没有能到过中国,信息都是从第二手获得的,是从大量的书本中获得的。然而只要看一看他是以多么虚怀若谷的精神,以多么紧张的态度来从事工作,就不由得会想到,他对中德之间文化交流的发展确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中国的皇朝是他启蒙极权主义理想的楷模。除他之外便要数歌德。当他在阅读一部中国小说的译文时,便热衷于搞世界文学。他还以语言这一手段想象出夜幕中的中国如诗如画的美景。此外便是马克斯·韦伯,他是德国最著名的古代中国的分析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深入研究了儒教和道教。在德国的汉学家中杰出的要数汤若望。1629年他创立了天文准确的中国历法。在他之外还可以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