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新时期辽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背景及意义
新时期的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欧债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外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国内调整产业结构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基调使得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且带来很多负效应。扩大内需,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不仅是当前的战略选择,也必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一种常态。中等收入者是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最大的一个群体,扩大内需理应立足于中等收入群体,把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支点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突破口。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国际经验表明,要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除加快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富民优先,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能够起到稳定器作用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提高辽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意义重大。首先,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缩小收入、贫富差距的重要社会基础。自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辽宁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城镇各收入阶层之间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辽宁城镇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由2005年相差23057元扩大到2011年的47445元。所以,提高辽宁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仅能够缩小收入差距,避免社会出现仇富心态和矛盾冲突,而且对辽宁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拉动生产和消费市场,推动辽宁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途径。从投资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不仅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内在动力,而且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外在压力,他们是扩大投资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投资活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从消费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的最大群体,他们不仅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而且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他们是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最后,中等收入群体是辽宁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中等收入群体往往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既是经济生活的主角,又是先进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倡导者。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形成后,可以有效地分散经济风险,缓解外部冲击,增强社会承受能力,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稳定发展的状态,也可以说是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趋于稳定的过程。
二 辽宁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现状
(一)辽宁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近年来,辽宁围绕提高城乡收入这一系统工程和目标,多管齐下、扎实推进。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战略稳步推进,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2012年前三季度,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1434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2011年同期增长10.6%和14.5%,全都超出经济总量的增速。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辽宁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2012年前三季度辽宁城乡收入比为1.52∶1,比2011年的2.47∶1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根据中国财经网统计,在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城乡收入比的排名中,辽宁在同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西等21个省及直辖市的比较中,城乡收入比最低。从在岗职工工资来看,2012年上半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477元,同比增长7.4%,在19个行业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是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5.8倍,相差27160元。今后五年,辽宁将进一步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预计到2015年,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将达到5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10%。另外,国家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以后,辽宁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明显增加,仅中等收入群体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人数比新税法实施前就减少200多万人,减少幅度达70%,税额减少4亿多元,减少幅度达到了67%,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明显下降。
(二)辽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