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体系综合化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背景下,开展跨省产业合作发展成为提振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两广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有较大差异,存在经济互补性,两广合作共赢的市场前景广阔。广东是经济发达省份,经济综合实力强,尤其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形势和新阶段下,加快两广产业合作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两广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两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常态化发展,进一步缩小两广之间发展差距;有利于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深入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完善全方位开放格局。
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通过发达地区的先进要素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资源的充分结合,将有效提升资源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当前,以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载体,力促两广一体化建设,基础具备、条件允许、时机成熟。两广通过产业互补合作,能够建立起资源互济、优势互补、分工互助、政策互惠的区域产业合作体系,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 合作基础、综合评估与经验借鉴
(一)两广产业合作的基础条件
——历史互融。在秦、汉、唐、宋时期,两广都属同一行政区划,宋代把其分为“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广东”“广西”由此得名。两广地区地缘相近、山水相连、江河同流、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属岭南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是推动两广产业合作发展的人文基础及历史渊源。
表1 两广人文基础和历史渊源
续表
——资源互享。两广开展产业合作,广西的诸多优势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目前,全世界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有160多种,广西探明储量的有97种,其中属大型矿床的有107处,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64种,居全国首位的有锰、锡、锑等14种,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广西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751.8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藏量达1609.2万千瓦,居全国第八位。其中红水河可开发水能藏量1303万千瓦,干流的10座梯级电站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可达600亿度。龙滩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有一半电量送往广东。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两广产业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同时,广西在高岭土、锰矿、铝土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路网互通。经过多年建设,广西基本构建形成了江海陆空并举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新建的公路、铁路、水路、港口与机场相继投入使用,每周开通300多个国内外航班,为全国各地尤其是广东进军东盟市场和西南市场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南广高速铁路和贵广高速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将粤桂两省区全面带入高铁时代,一批关键基础设施和瓶颈路段的打通,将进一步提升两广之间互联互通能力。
——产业互补。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较低的人力成本和特有的区位条件;广东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丰富的教科资源和充沛的资金来源,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先行一步。广东在家用电器、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配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深圳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创新要素最集聚、市场要素最活跃、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之一,这些先进产业、先进要素和先进经验的引进,对于广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广在汽车、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制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海洋产业、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合作互助。1996年,中央决定广东对口帮扶广西后,双方合作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两广相继签署《“十一五”广东广西扶贫协作计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区合作的协议》《关于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两广在经贸、交通、能源、投资、旅游、环保、劳务等方面合作取得显著进展。扶贫协作、文教卫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全方位的合作模式初步形成,高层互访等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和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使广东在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获益良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使发展滞后的广西得到大量来自广东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的交流合作关系,为两广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二)共建合作园区的综合评估
——两广产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但产业特色各异,产业合作的互补空间很大。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全力培育千亿元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制糖、铝业、电力、汽车和工程机械、林浆纸和林产林化、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医药、食品、建材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广东是中国最早和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大、制造业最发达、市场容量最大、对外贸易最活跃、投资环境最理想、旅游产业最发达、现代服务最强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