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引言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由此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生态补偿已得到广泛开展,这将加速生态服务市场化、探索多方筹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我国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领域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广西生态补偿仅在森林、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较成熟,耕地及土壤领域初步涉及,流域、海洋等领域尚在研究探讨中。因此本文主要论述生态公益林、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暂不涉及其他领域。
珠江—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万人。经济带横跨我国东西部,连接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然而处于上游的广西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如果遭到破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也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和保护好广西的生态环境,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十分重要。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两省在《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共同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携手共建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必将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一)公益林生态补偿现状
1.广西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
1998年广西开始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并在2001年全面启动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经过2005年的补充完善和2010年的新增扩面,截至2014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以上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8170.5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5%,广西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于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和生态状况极为脆弱的区域,其中以分布在岩溶地区、江河两岸、江河源头为主,占比分别为56%、16%、11%。
2001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在全国11个省区启动生态公益林补助试点,国家下拨1.75亿元用于补偿国家每年安排广西的3500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5元/亩。2004年,国家正式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补偿,补偿标准为每年5元/亩,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亩,公共管护支出0.25元/亩。2006年,广西设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将400万亩自治区级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补偿标准为每年5元/亩,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亩,公共管护支出0.25元/亩。此后,广西生态公益林随着国家上调补偿标准而有所提高,权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提高到每年10元/亩、15元/亩,其中0.25元/亩为公共管护支出,真正到林农手上的只有9.75元/亩与14.75元/亩。权属为国有的公益林自治区财政补偿标准从2006年实行至今未作提高,仍为每年5元/亩。2001~2013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补偿基金5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2亿元,占91.87%;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4.6亿元,占8.13%。
2.广东省公益林生态补偿现状
广东省是全国率先提出“森林分类经营”的省份,并做了有益的政策探索,也是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省份。1994年发布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对森林实行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分类经营管理”。1998年出台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除了明确生态林建设、保护与管理的资金来源,还规定了政府对林农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补偿。1998年,广东省开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辖区内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纳入其保护范围,并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截至2015年,广东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7215亩,预计到2017年前达到8000万亩,届时,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将占林地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