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一 山西
山西要继续保持在资源竞争力、社保竞争力等方面的强劲优势,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探索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对脱钩发展模式;要在提升山西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并不使其资源环境竞争力降低,实现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针对在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科技动力等方面的相对滞后状况,以科技创新为内生驱动力,向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继续深化“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改革,提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尽早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治理环境,进行产业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准,淘汰落后技术。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积极参与晋陕豫省区边界地区合作,构建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二 安徽
安徽在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竞争力居中部首位。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部相对较后位置,教育和民生方面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安徽要继续保持强劲的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提升势头,利用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健全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安徽经济快速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要注重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坚持人本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高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要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区,拓展自己的经济市场和腹地;在面向长三角的同时,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构建。
三 江西
江西经济发展速度为中部之最,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但江西的经济总量、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均处于中部后进位置。江西要继续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积极借鉴国内外大江大河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新模式;要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推动力,以自主创新谋求后发赶超;要重视科技投入,提高创新强度,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以科教文化竞争力提升为突破口,发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内生驱动作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利用先进环保和高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以及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慧电网、生物质能;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使环鄱阳湖城市群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空间重组和拓展。南昌、新余和景德镇是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效桥梁,据此形成向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集聚的空间合力。
四 河南
河南的经济总量是中部六省之首,在民生保障方面也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竞争力较弱,人均值较低,在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影响到其经济社会竞争力的位次。河南要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为指导,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内需发展战略带动,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模式。
五 湖北
湖北在中部六省中始终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