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是中国勤劳勇敢的祖先们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和贸易对象。从西汉时期起,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便与今天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结下不解之缘[1]。经过十几年来相关各国的共同努力,今天的CAFTA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枢纽港优势日益突出,交通设施趋向完备,金融旅游合作成果丰硕,为新时期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石。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将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无论在港口航运、交通物流,还是旅游文化合作、金融合作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就,为连接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
(一)CAFTA港口航运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2004年11月27日,在老挝万象,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2月9日,中国和东盟各国交通部长共同发表《中国—东盟港口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同年10月,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达成《南宁共识》。2007年11月8日,第六次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制定了中国—东盟港口合作机制,并签署了《中国—东盟海运协定》。2008年10月,中国—东盟港口合作机制——中国—东盟港口合作高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中国与东盟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共60多位高官参会,共商中国和东盟港口合作大计。泛北部湾港口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并逐步走向机制化和常态化。2013年9月2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交通部长特别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发表了《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交通部长特别会议联合声明》,主要包括六点共识:
(1)完善工作机制。在已有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机制下成立由双方司局级官员参加的“中国—东盟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工作组”和由双方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东盟交通互联互通企业家联合会”。
(2)创新融资平台。设立一个以中方为主的亚洲地区互联互通投融资平台,以确保互联互通合作项目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3)做好规划衔接。做好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
(4)引导企业参与。鼓励各国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5)陆路海上并重。强调在开展陆上互联互通合作的同时,积极利用新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开展海上互联互通工作。
(6)重视均衡发展。为均衡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双方既要重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通,也要关注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联通,并责成互联互通促进工作组尽快提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和东盟成员之间的重点推动项目。
2013年9月,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共同探讨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工作,推进中国—东盟双方海上乃至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在合作共建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了《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宣言》,正式成立以钦州市为基地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二)CAFTA枢纽型大港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新加坡港、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4个港口进入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十强”大型港口行列,区域内其他港口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60万标箱。近年来,依托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广西北部湾港口不断发展壮大,枢纽型大港雏形基本显现。2009年7月,总投资49亿元的广西防城港20万吨级进港及403~407号泊位开工建设,开启枢纽型港口建设的序幕。2010年5月,《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奠定了广西北部湾港整合发展的基础。目前,广西北部湾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合作。2012年,北部湾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4亿吨,同比增长13.74%,集装箱完成82.43万标箱,同比增长11.73%。此外,广西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初步形成,内河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1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2000吨级船舶可从贵港直达港澳,联通东盟国家(见表1)。截至2013年底,广西北部湾港共拥有240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实际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2015年,广西北部湾港将新增吞吐能力2.16亿吨,总吞吐能力达到3.3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