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包容性发展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机会和发展成果,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之间的共赢与共享。省际省域经济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也必须倡导开放、包容、多赢、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 省际省域包容性发展的理论解析
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多次讲到包容性发展问题,表明中国的决策者已将这一发展理念纳入未来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包容性增长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航标、新引擎,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速度。依据胡锦涛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和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陕西加快发展应该厘清以下议题。
(一)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是要树立开放、包容、共享的发展理念
首先,包容性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当前的中国社会,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发展,怎样才是科学发展,实践之中有泛竞争型发展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之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经济领域普遍出现过一种泛竞争的发展理念,比较注重营造某种“发展极”或发展的势,而排斥其他主体齐头发展,试图通过“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使自己一股独大。这种排斥性较强的泛竞争发展最初伤害的是其他竞争方的利益,进而妨碍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发展,最终会酿成一同咬住、一同困死的悲哀结局,反过来阻碍自身的发展。当排斥、独赢的泛竞争发展理念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时,当人们感到为了实现“独赢”而付出的代价太大时,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就逐渐地作为一种新的行为准则被提出来了。由此,讲究统筹兼顾,把自身纳入科学全面发展的框架之中,奉行开放、包容、共赢发展理念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社会组织与企业开始从特立独行求发展走向了开放、包容与共赢中求发展。
其次,包容性增长是对泛竞争型发展的理性修复。泛竞争型发展理念作为人类早期的发展理念,不失为一种出于本能生存需要的发展理念,但这种发展理念只看到事物中互相否定、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方面,没有看到事物内部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统一性的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多方总是要互相攻其短、取其利,否定矛盾多方存在相互克己短、取其长,并在一定条件有共存共荣的趋势和可能,因而是一种片面的发展理念。当然,发展自然会引起“资源”和“市场”的再分配,再分配就会产生大量的竞争与合作、对抗与妥协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最初是出于生存竞争的本能去排斥、去挣脱,以后发现人们往往会在去排斥、去挣脱时造成互相伤害,进而转变为靠理性、靠协商与妥协来解决资源的分配问题,明白了独赢思维是“少中取多”,而多赢思维是“多中取多”,可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道理。一般来说,在资源充足但个人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理性地选择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因为没有包容、共赢的理性思维,就不可能导致合作,也就不会形成大规模资源开发必备的资金和条件。犹如在氏族社会里要捕获大型野兽必须合作一样,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完成宏大的项目工程建设,也必须合作。这样才能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并且使这些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人们已经理性地意识到,独赢的思维固然可以使自己比别人获得较多,但这个“多”不如合作产生的利益多。
再次,包容性增长是对市场主体贪婪行为的规范或规劝。对组织(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而言,团体间的泛竞争发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过度竞争会产生负面作用。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部门在谋求发展时都存在着一个摆正位置,即“定位”问题。或定位于极端,以独占全部的“好处”;或定位于多赢共赢,以分享合理的“好处”。由于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独占“好处”必定会抹杀利益的共享性,而招致多方的对抗,导致矛盾各方群起而攻之,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包容、共享、多赢的发展原理告诉我们,适度贪婪可以促进发展,而过度贪婪会两败俱伤;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双方都有利的生意才是最好的生意。因而在解决利益之争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不宜过分扩张自己,而应该兼顾其他,实现多赢共赢。在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中,任何一个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