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一 引言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反映地球表层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为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自地理国情监测被确立为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发展战略以来,经历了从理解认识、理论研究、试点探索,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实施,再到列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中,明确基础测绘的中长期任务是基本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条。其间,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多次对做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表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地理国情监测已经迈入制度化、常态化、业务化。
二 “十二五”期间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综述
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2015年底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前提和基础,从2016年开始,地理国情监测转入常态化、业务化。“十二五”期间,地理国情监测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为主线,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思路,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试点、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地理国情普查
1.普查内容和任务
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概括地讲,地理国情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三个方面。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形地貌。它主要反映地球地表三维状况,比较真实地展现高山、峡谷、平原、丘陵等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有了地表形态数据,就能够根据地表坡度、坡向等,进行更加准确的面积统计,从而增强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地表覆盖主要反映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的自然属性和空间分布状况。通俗讲是根据自然属性划分的面状地块,地块之间无缝隙,可以根据自然属性统计某一类或几类地表覆盖要素的面积。根据自然属性划分,地表覆盖内容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等10大类。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与地表覆盖相比,在空间特征上,可以有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在属性上,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与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属性,如道路还可以有道路编号、名称、车道数、路宽等属性;在统计上,不单可以统计面积,还可以统计长度和个数,还可以根据丰富的属性信息开展各种专题统计。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水域、地理单元等5大类。
普查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调查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三是建立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四是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
2.普查组织实施情况
地理国情普查自2013年全面启动以来,在4万余名普查员的倾力付出下,普查组织实施进展顺利。
2013年6月,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全面结束。通过普查试点,对普查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对试点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全面开展普查工作积累了实战经验。
2015年3月,普查数据生产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全国覆盖。截至6月底,全面完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预验收工作,普查成果质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