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一 报告背景
从2010年起,《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连续关注和报告上海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进展。《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0)》以“投资社会”为主题展开,分析研究在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加强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对社会组织的资源开发和政策援助。《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围绕着上海在“公共政策与社会融合”方面所面对的问题和应对做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报告和案例经验介绍。《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2)》则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回应中央从2011年初开始的对创新社会管理所作出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要求,对上海在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同时指出,上海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与完善方面倍加努力。
“总结发展经验、预测发展趋势、展望发展前景”是编撰蓝皮书报告的基本宗旨。由于年度的社会发展蓝皮书报告是在每年的年初发表,所以《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3)》主要的经验总结来自于2012年及之前的情况。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是2013年或今后一段时期里的社会发展态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专家们的看法和政策倡导意见。每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主题选择和确定都是当下与未来中最重要的公众议题和政策关注要点,本年度(2013年)的《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主题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样,我们从上海近期发展的轨迹来看“投资社会”—“公共政策”—“创新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组成一个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全过程的探索过程。
在刚过去的2012年,上海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满心期待中迎来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党代表大会。这个会议继往开来,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为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努力前进。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于我们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不断增长的有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需要在高度民主政治条件下,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启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本世纪后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这里有两个标志时间点值得关注。第一个时间点是2001年11月,中国正式获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是经过十余年的艰苦谈判和改革努力的结果,它的成功标志着一个社会主义原则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得以建立,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从中获益。第二个时间点是2008年底,统计指标显示,从那一年起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总量大国。我国人均GDP也连续突破3000~4000美元,2011年达到近5500美元(按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达9000美元)。上海地区单独计算的话,人均GDP已过万美元(2011年以常住人口计算达到人均12784美元)。在联合国统计标准里,中国已经不再被列为低收入的贫穷国家,而进入了下中等收入水平国家。世界银行曾估计,作为一个从低收入向中低收入(人均GDP3500美元)发展的国家,城市分享人口红利会从10%提高至50%;城市化随着经济发展而继续,一旦达到高收入阶段就开始放缓。这种现象在上海及一些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已经出现。目前上海经济上升压力增大的趋势明显。对财富分配的合理性诉求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正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制约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的经济成就是经济发展体制从指令性计划到市场化制度转变的结果,与此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些社会性后果也开始显现。中国的入世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全球的劳动力市场扩容1/4,全球消费者增加了1/5。中国经济在整体上“脱贫”以后,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发展的包容性问题开始凸显,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进步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社会稳定、劳工保障、社会福利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已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而为世界所关注,直接影响到全球发展。
显然,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