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甘肃农村“空心化”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王屹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摘要:

    甘肃农村“空心化”的出现,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力发展协调适应的必然过程,在宏观发展层面具有劳动力结构优化、加速劳动力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速度等积极因素。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具体村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适应性困境与自身调整整合。不能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将甘肃农村“空心化”现象的过程性上升到宏观层面的发展性,将劳动力与生产力适应的具体问题放大为一般问题,不能将甘肃农村“空心化”的表面现象固化,从而掩盖甘肃农村发展的实质。从人口与生产力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空心化”空心是表面,发展是本质;凋敝是表面,储备是本质;浪费是表面,整合是本质;缺乏是表面,需求是本质。

    一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一)概念与定义

    农村“空心化”主要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劳动素质、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地区外从事非农生产劳动,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与性别比的不合理分布,空间形态体现为农村内部发展的滞后、退步与荒芜,具体包括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资源空心化、农村科技空心化与农村社会服务空心化等方面。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从地理学聚落空间形态角度来看,体现为农村宅基地的大量空置,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浪费有限土地资源,村庄空间形态体现为内部荒芜、空置、废弃,外部建设无序、过度膨胀的空心状空间分布。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空心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对农村“空心化”一词的使用也莫衷一是,如“聚落空废化”“空心化聚落”“空壳村”“人才空心化”等,由于对农村“空心化”认识的复杂多样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定义,因而农村“空心化”的提法多存在于研究探讨层面,或媒体的口语化非正规表述之中,农村“空心化”或“空心村”一词极少出现在正规的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之中。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农村“空心化”大致体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优质劳动力资源的吸引与拉动,劳动力转型的发展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失衡,即优质农村劳动力资源获得发展——进入城市(将农村作为后路),劳动力弱化资源边缘化——留守农村(将城市作为目标),相对落后的农村生产力结构不能满足与适应优质劳动力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现象。乡村空间聚落形态与地理空间布局重构所体现的农村“空心化”只是农村发展过程的现象化直观体现,简单地以表象判断实际是脱离了农民主体地位的非干预性社会外围观察,虽然具有描述意义而终究难以触及本质,仅仅试图通过土地整治,从空间形态上“消灭”空心村的观点可能并不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

    无论从什么角度定义,农村的“空心化”现象首先是以人口结构为其基本核心,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力结构的再平衡过程,体现为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农村生产力结构之间出现的适应性问题。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空心化”是不是完全消极的?它的积极性体现在何处?身处“空心村”的留守人员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外出务工的打工者又是什么观点?“空心村”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调查目的的问题意识所导向的是调查目的的具体性,突出调查的农民主体地位,从而尽可能体现调查目的的客观性。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看,甘肃农村“空心化”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力发展协调适应的必然过程,其宏观发展层面具有劳动力结构优化、加速劳动力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速度等积极因素,其微观层面表现为具体村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适应性困境与自身调整整合,体现为两两相对的对应性问题,例如村庄空间形态结构的不合理与现实意义上农村住房条件的巨大改善,农村第一产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与外出务工人员第二、第三产业的集聚,农民农业收入的降低与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村社会服务的欠缺与农民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留守人口劳动素质欠缺与外出务工人口劳动素质提升等。因此,甘肃农村“空心化”现象既可喜也可忧,其问题属于发展层面,而不是完全消极的、脱离社会宏观发展态势的“凋敝”“残败”,不能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将甘肃农村“空心化”现象的过程性上升到宏观层面的发展性,将劳动力与生产力适应的具体问题放大为一般问题,不能将甘肃农村“空心化”的表面现象固化,从而掩盖甘肃农村发展的实质。从人口与生产力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空心化”空心是表面,发展是本质;凋敝是表面,储备是本质;浪费是表面,整合是本质;缺乏是表面,需求是本质。

    (三)调查方法及基本思路

    由于农村“空心化”概念的争议性客观存在,将农村“空心化”作为具有严谨统计学对象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只能进行具体的、以一个单位为研究样本的现状观察,通过将样本现状与甘肃农业发展基础数据对撞,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尽可能体现甘肃农村“空心化”的发展现状,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独立调查所呈现的结果。

    “空心村”是具体的,将“空心村”作为一个概念的泛泛而谈必然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