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并购的最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者:王国刚 王巍 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王国刚:今天有幸请到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来做讲座。王巍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中国证券业的元老。1993我是华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他是南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后来我撤出从事研究,他继续在商海搏击,因此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并购在整个资本市场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中国的并购这些年才逐步走向成熟。1992年、1993年的时候,中国并购基本没有章法,当然这是与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状况相适应的。我们的并购如果和西方国家相比,无论从工具、从程序,还是从制度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王巍先生是在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今天请他来讲讲这些年的并购情况。因为从事理论研究的我们离市场实践已经比较远了,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最新知识。

    王巍:大家好,今天开场就谈到了我在南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履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话题。十几年前,我和一帮人豪情满怀地参加组建华夏、国泰、南方三大国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历经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现在差不多一切都结束了。我退出了证券公司,我的很多同事因为有意或无意,违法或犯罪,都进监狱了,所以中国这几十年的证券发展之路真是非常坎坷。今天能到这里来跟金融界的老前辈、后生、金融大师沟通、交流,谈并购,我感到很荣幸。严格地说,并购不是一个理论,它是一个操作实践问题。今天主要介绍中国并购最前沿的一些问题,包括基本的判断、走势、争议点在什么地方等。

    一 并购正在改变中国

    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上,在并购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公认的最早的并购理论源泉。早期人们认为并购会破坏经济环境,但熊彼特认为并购所产生的新的经济结构是极有价值的。当年并购在美国是非常旁门左道的,不受主流重视,特别是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政府管制比较强。那个时候并购也就是希望利用政府安排,希望利用高层来重建整个美国经济。1940年代,一大批产业家在政府管制的名义下采用了很多并购手段。

    中国过去不是没有并购,但过去并购是“关停并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1950年代开始,我们推出的条条块块规划,这是政治安排的并购。同样,国家的“三线建设”,也都是在进行并购,不过它是通过行政方式进行的,不考虑市场价值,它是政治、经济、权力资源的再分配。当然,它有很多外部背景,包括国际政治的背景,这是对中国当时并购的一些制约因素。现在我们需要逐渐学会新的语言,就是把“关停并转”由遵循行政原则转向关注市场价值,并购一定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重新“洗牌”。

    并购重组分三个层面:

    (1)并购重组在企业层面就是选择竞争力,看它有没有核心价值链,有没有成为行业领袖的能力,或者为行业领袖服务的能力。一个行业领袖周边有一群上、下游企业,这就形成产业集群。现在全球的产业布局都是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并购、来重组,要么成为并购主体,要么为并购服务,这也被称为“傍大款”式的并购,主要是谈竞争力。

    (2)在行业层面的并购叫产业整合。产业整合主要是构建一个上、下游的价值链。当然这个价值链不单单是产业价值链,还包括金融价值链。这个价值链体现资本市场能不能被投资者决定,因为今天是投资决定产业。

    (3)并购的第三个层面是产业地图。我们这几年不断强调产业地图。什么叫产业地图?例如,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他比普通北京人挣钱多十几倍,但是他一直不知道天坛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北大在什么地方,他只知道北京西客站、北京机场。这些人都是做生意的人,他们在这个城市浮游了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成为城市的居民。他们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北京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北京人。同样,中国企业有这样一个阶层,他们在行业干了十几年,既不知道自己的上游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下游是谁,他们从来不关心左邻右舍,这些人可以说不是开办企业的,他们只是做生意的。做生意和开办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做生意像流水,有钱我就做,不行我换一个地方。中国有一大批人就是这样做生意的,他不需要战略,也不需要关注自己的左邻右舍。而另一批构成中国经济崛起的基础,这正如大家看《大国崛起》所领悟到的,这一大批企业家从做生意转到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