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一 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信息化发展状况
1.深圳经济特区:完善“织网工程”,创新社区治理
所谓“织网工程”,就是将各部门服务管理的信息资源编织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通过信息采集、比对核实和数据交换,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挖掘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再造政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
“织网工程”形成于2010年前后,旨在解决由“人口倒挂”现象引发的占深圳2/3以上非户籍人口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的问题,2012年7月《深圳市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出台,就“织网工程”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进行了顶层设计,自同年8月起先后在龙岗南湾街道、坪山新区进行街道、区两级试点;2013年11月5日,《关于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的实施方案》发布,提出2014年末完成建设并试运行“织网工程”,促成信息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联通共享,同年荣获全国首个“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城市”以及“信息惠民示范市”;2015年,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织网工程”综合信息正式并网,实现社会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政府工作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型。
深圳市“织网工程”采用公共信息资源库、网格信息员队伍,社会管理工作网、社区家园网,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决策分析支持系统的基本架构,即“一库一队伍,两网两建设”(见图1)。
图1 “织网工程”基本架构
(1)公共信息资源库,包括人口、法人(机构)、房屋、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事件、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等主题信息库。数据方面,全市只设一个信息资源库,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市直各部门不另行重复建设,只按照业务职能自行维护业务信息库,既节省了大量建设成本,又规避了因标准不统一而引发的数据共享障碍;信息方面,纵向上实现了“市—新区—办事处—社区”四级联通,横向上悉数接入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等36个市直部门,其中16个部门实现了数据同步更新,横纵两向同时贯通,将传统的“川”字形政务信息系统架构改造成“井”字形,打破了“信息壁垒”,整体实现了资源再整合,同时通过各部门各自掌握信息的互联互通,保障了决策与服务的精准度。
(2)网格信息员队伍,根据“属地管理、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深圳市结合社区类型、人口数量等情况,以平均1000套(间)房屋为标准,将全市划分为1.6万个网格,同时结合“一格一员”的模式,相应配备1.6万个网格信息采集员,组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每一个采集员按规定的周期动态采集网格内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以及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等数据,相较于过去有关部门如综治、民政、劳动、城管等为满足业务需要而各自成立采集队伍,分别上门采集的做法,极大地精简了基层采集队伍,减少了重复工作及扰民现象,提高了数据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3)社会管理工作网,是“织网工程”整体架构下处理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的工作系统,按照“及时发现、联动化解、限时办结、反馈评价、监督考核”的要求,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通过社会管理工作网分流、处置、督办、反馈和考核,采集到的数据进入公共信息资源库中转变为事件信息,由社会管理工作网联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