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一 2015年国际收支总体情况
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延续“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不含储备资产[1],下同)的发展态势。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新常态[见图1(a)]。其中,经常账户顺差基本稳定,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经历半年期的扩大后于2015年第二季度有所收窄[见图1(b)]。按最新的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见表1)[2],截至2015年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为1486.0亿美元,同比增长84.6%,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为2.9%[3],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为1256亿美元,同比下降261.4%;储备资产减少671.4亿美元,同比下降145.4%。
表1 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季度表)
(一)经常账户总体情况概览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4]。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在各项目差额中,经常账户顺差较稳定,并且顺差全部来自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均为逆差,并且逆差主要来自服务贸易。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2566.1亿美元,同比增长72.7%;服务贸易逆差为944.8亿美元,同比增长52.9%;初次收入逆差和二次收入逆差分别为103.7亿美元和3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主要由服务贸易逆差抵消。就货物贸易顺差而言,从国内因素来看,伴随加工贸易、外资企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以及私营企业进出口顺差占比有所提升;从国际因素来看,伴随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进口价格回落成为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贸易条件与货物贸易顺差
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进口价格指数回落,中国贸易条件明显改善,从而为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以及福利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导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结构发生改变的重要外部冲击因素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导致中国的进口产品价格和贸易条件出现波动,成为货物贸易差额变化的重要原因。由图2可知,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贸易条件与货物贸易季度差额呈现同向相似变动趋势。将这二者相联系,不仅是因为贸易条件波动与货物贸易顺差变化二者之间密切关联,更重要的是贸易条件波动会带来福利变化,甚至影响国家财富。这方面的不利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进口产品价格大幅增长、贸易条件恶化时期[5]。作为交换比价,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比,其表示的是一国对外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贸易条件下降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商品[6]。2009~2011年是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再次下降回落至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2008年最低水平的时期。在此前和此后,伴随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跌,中国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图2 货物贸易季度差额与贸易条件
(三)结构调整下经常账户顺差变化及其构成
2015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约为3%,继续维持在健康合理的水平上。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及其构成发生变化还受到国内重要因素的影响。根据开放经济恒式CA=S-I,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是与国内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相对应的。改革开放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