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
大家好!
“中国哲学论坛(2011)暨第二届中国哲学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海南省委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口市委和海口市人民政府承办,并由哲学界12个一级学会协办,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这次“中国哲学论坛”包括了哲学所有的二级学科,是全学科的学者同仁们展示璀璨学术成果的群英大会,也是中国哲学界站在民族复兴的高起点上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事业、不断开创中国哲学新境界的誓师大会。听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我想就此谈几点感想,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一,“中国问题”应该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中心课题。
与会者的论文和发言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各学科都转向了“中国问题”研究,预示着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众所周知,越是在大的历史变动时期,哲学的功能就会表现得越为明显。抗日战争初期,许多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一起转向了中国问题,如金岳霖、冯友兰等学者讨论的焦点便是“中国会不会亡”。大家当时一致认为,中国决不会亡,因为中国厚重的思想文化积淀不会消亡。在救亡图存的激励下,众多学者奋力著书立说,把中国的哲学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泰斗级的人物。改革开放伊始,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再次彰显了“哲学是解放思想的利器”这一功能。伴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翻天覆地的变革,哲学研究也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一个从复兴到繁荣发展的良好时期。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已跻身于世界重要影响国之列,国外对中国的关注度也空前提高。据美国媒体分析企业“全球语言研究所”统计,“中国崛起”“中国道路”是10年来全球最热门的新闻主题。中国的快速崛起激起了西方某些国家非理性的和情绪化的反应,美国的霸权主义言论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过激表现表明,中国进入了一个与西方进行价值观对话的新时期。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自觉地走进国际学术讲坛,从哲学的层面向世界阐明中国的价值体系,这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国际空间。
第二,中国哲学界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在本次论坛得到了充分体现。
有的学者在谈到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重点谈到了对当前哲学研究状况的危机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中精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哲学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哲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对这一伟大实践探索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做好哲学概括和提炼工作。经过30多年的讨论和研究,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这个工作做了没有,做了多少?是否形成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话语?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理论合法性问题。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据统计,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近30万种,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报刊中,有多少东西是独立探索出来的?有创造性的和有创新性的东西到底有哪些?能在世界哲学研究领域站得住脚并产生反响的又有多少?哪些研究成果能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学者们反躬自省。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的哲学研究存在着泡沫化的虚假繁荣的现象,存在着形式创新大于内容创新的表面深刻的特点,即宣传性的东西多、探索性的东西少;现象罗列的东西多、思想创造的东西少;依循文件讲套话的东西多、有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的东西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科学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哲学的进步总是把研究者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者对自身理论的自我批判作为发展的内在环节。由此我们看到,通过这种反省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理论危机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甚至整个中国哲学界寻求哲学研究发展和突破的主体条件。
第三,当代中国哲学界研究范式多样化、个性化日益彰显,预示着人才辈出的时代即将到来。
尽管在当前中国哲学界迷信洋人和古人、照抄照转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趋势是已经进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