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
一 富强吉林战略形成的背景分析
(一)吉林省产业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
1.三次产业发展呈增长趋势
201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7.14亿元,增速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84.01亿元,增速6.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67.94亿元,增速7.3%。第一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完成投资309.59亿元,同比增长4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066.95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回升;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21.28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势稳定。[1]吉林省以往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改变,逐步形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态势。
2.农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以来,吉林省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力居全国领先水平,2013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700亿斤,跃升至全国第4位,粮食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2014年前三季度,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特种养殖业和园艺花卉业快速发展,特种产业贡献增加。[3]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得到推广。农业科技转化程度提高,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均有所受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大推进,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028亿元,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重的支柱产业。[4]
3.工业增长势头稳定
201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886.39亿元,同比增长6.5%,累计增速实现逐月回升;八大重点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4039.67亿元,同比增长6.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2%。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08.48亿元,同比增长8.4%,贡献率达到31.1%;冶金建材业实现增加值652.54亿元,同比增长8.1%,贡献率为16.9%;医药业实现增加值359.30亿元,同比增长15.0%,贡献率为15.3%;石化、食品、纺织、信息设备制造、能源业的增速分别是4.0%、2.3%、12.0%、6.8%、2.6%,贡献率依次为9.0%、6.6%、3.5%、2.1%、0.6%。[5]此外,吉林省还积极研究制订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程加快。
4.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
2013年,吉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3.8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5%,同比增长8.7%。其中,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86.18亿元,同比增长5.2%;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持续走高,实现增加值1080.58亿元,同比增长9.5%,[6]确保吉林省第三产业整体稳定发展。在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201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21.28亿元,增长17.5%,[7]虽较以往有所回落,但服务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5.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实力增强
近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规模明显扩大,涉及领域逐渐拓宽。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607.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28亿元,增长16.1%。[8]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总额达到6193.59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72.0%,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9]民营资本在吉林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不仅是全省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也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县域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区位优势发展本地经济,收效显著,以农产品加工为例,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空间正在扩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二)吉林省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诊断
1.产业结构转型进程滞缓
与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进程依旧滞缓。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存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较为失衡,如种植业中玉米、大豆等播种规模大,而烟草、药材等具经济效益的农作物种植规模较小,畜牧业中猪肉产量最大,但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升级,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新兴领域发展水平较低。二是尚未形成特色产业链。优势产业之间在业务和技术上欠缺关联性,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分工模糊,致使优势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断裂,产业丰厚度增加受限。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较小。吉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较弱,在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方向不明晰,相关配套设施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