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一 安徽文化消费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从图1看,近10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占GDP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近6年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安徽省人均GDP达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按照业界流行的观点,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将由基本实现小康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且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消费的快速甚至是“井喷式”增长。
图1 安徽省近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占GDP比例
从图2看,在文化消费上,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也呈逐年增长趋势,2004~2013年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623.5元增长至1903.7元,年均增长20%左右,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也始终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
图2 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和占总消费比重
(二)文化消费结构和文化消费方式呈现新变化
依据文化消费的目的和性质,可把文化消费分为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教育消费主要涵盖学杂费和托幼费等,文化娱乐消费主要是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进入21世纪后,教育消费一直是文化消费的大头,2010年教育消费所占比重下降为47.1%,开始低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所占比重,近几年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
从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来看,精神文化消费已开始由较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更讲究“吃出特色、穿出个性、戴出品位”。看电影、旅游、运动健身、观看戏曲和歌舞在安徽省城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来看,精神文化消费虽然仍以看电视、听广播、打麻将、读书看报等为主,但相当部分农村居民己开始通过购买文娱用品、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观光旅游来愉悦身心。
(三)拉动文化消费加速增长的外部环境正在形成
一是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一大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成为居民扩大文化娱乐消费的基本保障。截至2013年末,全省有文化馆121个,公共图书馆102个,博物馆(含民营博物馆)15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3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合并“国保”项目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省级名录273项。广播电台15座,电视台15座。全年出版报纸98种,期刊(杂志)180种,图书10514种。二是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充分释放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和消费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创造了非试点省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在结构调整中,加快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合肥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肥、芜湖成功入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全省28家动漫企业通过国家认定,总数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三是培育了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大集团,这些大骨干企业、大集团形成的规模化效应将会带动文化消费品价格走低,将有助于文化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省属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5大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88.53亿元,利润总额14.34亿元。
二 安徽文化消费存在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
如图3所示,2000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安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消费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
图3 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与占总消费比重
从图4大致可以看出,安徽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发展也不均衡,总体来说,皖西北地区的文化消费较低,中部、长江沿线及南部地区发展迅速。同一地区内城镇与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相差很大,农村基数普遍较低。
图4 2012年安徽省5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额对比
(二)文化教育消费总量偏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图5 安徽省与北京市人均文化教育消费
2000年以来,安徽省人均文化教育消费虽然增长很多,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图5显示,安徽与北京人均文化教育消费水平差距很明显。安徽人均文化教育消费2000年是北京的40%,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