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作者:张车伟 林宝 杨舸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摘要: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双双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人口“未富先老”特征明显,且未来还将保持较快的老龄化速度。“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日益凸显:人口快速老龄化使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社会治理新难题;老年收入保障体制亟待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威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寻求通过政策来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另一方面建立体制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建议,尽快让生育决策回归家庭。当前,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是需要延迟退休年龄的根本原因,养老金制度并轨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都为延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有良好开端,应进一步提升统筹层次、改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的合理性。四是把养老服务界定为准公共品,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应明确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人口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变量”,其长期趋势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会影响到“十三五”时期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和“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根据上述精神,本报告主要探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人口发展形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

    一 人口发展形势及预测

    (一)“十二五”人口发展基本形势

    “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的基本形势是:人口增长保持低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流动持续扩大,并继续呈现向城镇地区聚集的趋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历史低位,出生人口规模缓慢回升

    “十二五”头三年,中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了13.61亿人,较2010年增加了约2000万人,年均增长约660万人。“十二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延续了“十一五”末期以来处于历史低位的趋势,保持在5‰的水平(见图1)。

    中国人口转变主要受出生率变化影响,但这一特征在“十二五”时期有所变化:人口死亡率在下降到最低水平后的攀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的影响逐渐增强。中国人口出生率在2010年达到11.90‰的低位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12.08‰,然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仅从2010年的4.79‰上升至2013年的4.92%,上升幅度小于人口出生率变化幅度,其原因主要是同期人口死亡率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从2010年到2013年上升了0.05‰,抵消了人口出生率上升对自然增长率的作用(见图1)。

    图1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变动情况

    “十二五”时期的出生人口规模缓慢回升,出生人口规模为1600万人以上,并表现出逐渐上升之势。21世纪以来,中国出生人口规模在2003年首次低于1600万人,此后虽然在2005年和2008年两次回到1600万人以上,但第二年就又回落到1600万人以下,2011年再次回到1600万人以上后,并没有再出现回落,而是保持缓慢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1640万人(见图2)。

    图2 2000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化

    2.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总抚养比开始上升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十二五”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少儿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降、老龄人口比例上升的局面。0~14岁少儿人口比例延续了前期的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6.6%下降至2013年的16.4%,但下降速度有所放缓;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0年达到74.5%的高峰基础上开始下降,2013年下降至7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2010年的8.9%上升至2013年的9.7%(见图3)。根据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少儿人口比例将趋于稳定,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则将继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则将持续上升,到“十二五”时期末,预计将达到10.5%。

    图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变化相联系,“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出现了上升,即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负担开始加重。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由于少儿抚养比趋于稳定,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总抚养比开始从2010年的历史低位开始攀升。2011~2013年,少儿抚养比稳定在22.1%~22.2%,老年抚养比则从12.3%上升到13.1%,总抚养比也随之从34.4%上升至35.3%(见图4)。

    图4 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情况

    3.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流动规模继续扩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普查时人户分离人口[1]达到2.6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为2.21亿人。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均继续上升(见图5),到2013年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89亿人,年均增加约930万人;流动人口达到了2.45亿人,年均增加约800万人。如果按照“十二五”前三年平均增长规模推算,到“十二五”期末,人户分离人口将超过3亿人,流动人口将超过2.6亿人。

    图5 中国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结果,2013年外出农民工[3]达到了1.66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