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
本研究从需求侧入手,分四种情景探讨技术进步、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中长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影响,为我国实现经济低碳转型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单纯依靠技术进步可在2050年实现1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而通过消费需求转型实现适度消费可在2050年实现28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另外,进出口贸易使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加约15%,通过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亦可大幅减少能源需求。因此,中国需要从技术进步、调整消费需求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三方面入手来控制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且调整消费需求的节能减排潜力远远大于技术进步和出口贸易升级的节能减排潜力,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关键。
这是一项关于消费的研究,而归根结底是一项关乎幸福的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汲汲营营于财富积累,无非是为了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这似乎正应了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经典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utility)/欲望(desire),其中“效用”几乎可以被视作消费的代名词。如此看来,20世纪中期以来消费主义的兴起似乎不足为奇,因为消费与幸福成正比。然而,消费的增长果真会带来幸福吗?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幸福方程式告诉我们,幸福不仅取决于消费的丰俭,还取决于欲望的多寡。
与需求不同,欲望不仅包含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需求(need),还囊括了被文化、社会习俗等外部环境所塑造的欲求(want)。简言之,欲望是需求与欲求的总和。当欲望无边膨胀时,人们就不得不增加消费才能保持原有的幸福感。倘若消费的增长无法抵御欲望的膨胀,幸福感便会消失殆尽。这同样意味着,当我们执着于从消费中获取幸福感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通向幸福的另一条路径,即控制欲望,更准确地说,控制需求之外的欲求。当欲求减少时,即便将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人们依旧可以坐拥幸福,享受人生。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消费多少就可以满足需求呢?为维持这一消费水平,又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和产生多少碳排放呢?本研究从需求侧入手,分四种情景探讨技术进步、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中长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影响,为我国实现经济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一 为什么要重塑消费
(一)消费、能源需求与碳排放
最早关注消费问题的是经济学家,这是因为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与生产、流通、分配相并列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最初关于消费的定义是经济学消费的经济学定义,即消费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与使用,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然而,消费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被社会价值观约束的对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视角研究消费问题,并指出消费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也不纯然由经济因素所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其自身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建构手段(胡金凤和胡宝元,2003)。
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由于受到资源的稀缺性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们在长期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观念,而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人们对物质的消费也仅限于消费其使用价值。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物质财富非常匮乏,人们并不贪恋于也已淡漠对物质的追求追逐,而是更加向往崇高的精神境界。拜物主义被所有哲人谴责,从释迦牟尼到穆罕默德,每一种宗教都充满了对过度之罪恶的告诫。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这些宗教的创立者在说明什么是宇宙的本质、精神生活的本质、终极实在的本质方面存在分歧,但他们在道德律条上却是意见一致的,他们都用同一个声音说,如果我们让物质财富成为我们的最高目的,必将导致灾难(曹明德,2002)。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福特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广开来,随之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大量的物质产品在短期内被生产出来,因而怎样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另一方面,产品种类极大丰富,新型消费品不断出现,都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西方社会从而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这意味着消费也不再限于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转向对所购物品象征意义的关注。在各种传媒的极力诱导下,一种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追求炫耀、奢侈、时尚的消费思潮应运而生;它倡导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甚至形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
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消费主义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财富的积累要求不断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生产出新的需要,即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一方面,这样必然要求大规模地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的新属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方式,以不断开发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欧阳志远,2000);而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物质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