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正气,匪气,或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杨子荣形象塑造简史
    ——杨子荣形象塑造简史

    作者:赵勇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2004年3月,随着电视剧《林海雪原》的播出,引发了观众与媒体一边倒的质疑、批评甚至唾骂。4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紧急出台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一些观众认为,有的根据‘红色经典’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会群众、误解市场’的问题。有的电视剧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过程中,没有了解原著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原著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过多情感纠葛,强化爱情戏;在人物造型上增加浪漫情调,在英雄人物身上挖掘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所谓的人性化和性格化,使电视剧与原著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相距甚远。同时,由于有的‘红色经典’作品内容有限,电视剧创作者就人为地扩大作品容量,稀释作品内容,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1]这里虽然隐去了电视剧的名称,但笔者以为其中涉及的大多数问题都与《林海雪原》有关。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又进一步下发了《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从此往后,“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变得如履薄冰,相关编导也不得不变得极其谨慎起来。

    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说《林海雪原》电视剧引发了当年的这一起文化事件。而接着的问题是,《林海雪原》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居然能让“二老”严重不满?电视剧的改编究竟牵引出了哪些深层问题?一旦聚焦于此,我们便会发现仅仅面对电视剧的《林海雪原》是远远不够的。种种迹象表明,电视剧的问题与《林海雪原》“前文本”的问题存在着密切关联。而在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又涉及杨子荣形象的塑造。但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又需要从头说起。

    《林海雪原》小说甫一问世,读者便已知道如下事实:杨子荣既是这部文学作品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也是与作者并肩作战、实有其人其名的亲密战友。同时,也正是杨子荣、高波等人的英雄事迹激发了作者的创作冲动,让他产生了讲述英雄传奇的念头。最终他终于克服工作忙、水平低等困难,并花一年半的业余时间(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完成了这部40万字的小说。[2]那么,曲波是如何塑造杨子荣这位英雄人物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杨子荣出场时作者的交代:

    杨子荣——这个老有经验的侦察能手,是雇工出身,是山东省胶东半岛上牙山地区的抗日老战士,现在是团的侦察排长,已经四十一岁了。他虽然从小受苦,没念过一句书,却绝顶聪明,能讲古道今,《三国》、《水浒》、《岳飞传》,讲起来滔滔不绝,句句不漏,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真是一个天才的评书演员。在他为农的时候,阴天下雨,冬季农闲,总是有许多人围着他,邀他讲古,他冬天像盆火,夏天像个大凉棚,谁都喜欢他。正是这股聪明劲儿,再加上勇敢和精细,他才在侦察工作中完成过无数的惊人业绩。但是,这一次他将怎样完成任务呢?[3]

    这里的交代没有肖像描写,有的只是对杨子荣性格特点的概述:能说会道、聪明、勇敢和精细。而随后的“智识小炉匠”果然也证明了杨子荣的这些特点。当然,更能证明这些特点并进一步呈现他“满肚子智谋,浑身是胆”[4]的情节则是他只身打进威虎山、“舌战小炉匠”等经典章节。因此,杨子荣一出场,可以说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位福斯特所谓的性格固定的“扁平人物”。作者并不是要为读者讲述一个“英雄成长”(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故事,却仿佛是要论证一个命题:为什么说杨子荣是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这也意味着,后来发生的与杨子荣相关的故事情节,都可看作是为论证这一命题而陈述的理由和提供的例证。

    为什么作者会采用如此写法呢?应该是大气候使然,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其他因素对作者的影响。

    先说大气候。1950年代初,如何落实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写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已演变为文艺战线的切实焦虑。于是从1952年5月起,《文艺报》开设“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栏目,发表读者来信、专家意见,“讨论”断断续续延续到本年年底。而“讨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不要写出英雄人物“从落后到转变”的过程,有无必要去描写英雄人物的“缺点”。这场讨论并无结果,但由于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