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2月 |
21世纪以来,河南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2003~2012年,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接近4万亿元,这标志着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实力、地区财富以及对周边的影响力跃升至一个新阶段。但同时必须看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瓶颈制约作用日益增强。站在新的发展平台、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正确评价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客观认识发展短板,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图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寻“十三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以供领导与社会各界参考。
一 河南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河南是发展中的大省,2014年河南人均GDP 3707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267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4%,在全国居第3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8%,居第24位。但必须同时看到,伴随着新发展战略的引领与发展阶段的转换,河南经济后发优势明显。
(一)城镇化潜力支撑中高速增长
1.与全国相比,河南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在提高
2001~2014年,河南经济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是全国的1.14倍。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宏观经济逐步深度调整的环境下,河南经济依然保持10.0%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2014年,河南经济增长8.9%,仍比全国高出1.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潜力正在发挥
2014年,河南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3%,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8个百分点,但潜力正在显现。2014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同时,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2014年底,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河南省有40个。其中,河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在全国优势明显。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伴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高端制造业在河南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与2010年相比,河南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20个工业大类区位熵与2010年相比有所提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20个工业大类区位熵则有所下降,反映出河南产业结构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制造业优势正逐步培育,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区位熵提高,差值大于0,说明对行业做了正向调整;区位熵下降,差值小于0,说明对行业做了负向调整)。与2011年相比,河南六大高载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0.7%下降到2014年的35.3%,高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结束了“十二五”初期以来在5%上下徘徊的局面,2014年达到7.6%。
表1 河南省2010年与2014年工业大类区位熵
续表
3.城镇化潜力巨大
根据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理论,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动态发展关系,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演进导致产业结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从指标上看,河南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4年的45.2%。按照城市化理论,目前河南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即经济加速发展阶段。据测算,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消费支出的消费,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按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新增1100万左右的农村转移人口,每年要转移近200万人。不难看出,“十三五”时期,河南城镇化的潜力巨大,城镇化将在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
表2 城市化率与发展阶段关系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时期前四年,河南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090.12亿元,占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投资总额的59.5%。河南“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2.4%,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名列第2,仅次于湖北。现代交通系统逐步完善。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郑开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郑州地铁加快建设,让河南进入高铁、地铁、普铁、城铁“四铁”联运新时代。郑州机场二期工程节点任务全面完成。郑万高铁引入郑州枢纽工程开工,郑合、郑太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