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2月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我国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先行先试区,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迅猛,同时也面临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临空经济因素不明显等不利因素,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航空港区的快速发展。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建议。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正式成为河南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之后又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规划。《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本课题立足通过对“空港+基地”这一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阐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建立模型体系,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 实验区总体规划及空间优势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总体规划中,围绕机场发展与规划布局、综合交通与多式联运、港城一体与空间布局等核心问题,将实验区规划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规划结构。从空间架构看(见图1),实验区建构了“航空+高铁+城际铁+地铁+轻轨+公路”的多式联运模式,进而可以实现交通体系内的运输效率最优化和整体价值最大化。
图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空间结构
图1显示,在实验区北部、南部及规划产业板块,并围绕机场规划出“X”形生态布局框架体系,“X”两头空当一头是机场,一头是专业中心;“X”的外边就是北部主中心、南部副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古枣林、生态林带、南水北调干渠、小清河、古城遗址等生态、文化景观要素,构造出典型的“X”形绿色生态景观结构。围绕实验区的空间结构,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如虎添翼、更加彰显,同时借助未来更多的航线支持,高端产业同航空港区的布局更加合理。
二 实验区产业发展多项效应凸显
(一)先行实验效应凸显
以郑州航空港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探索,有助于带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带动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下的先行实验有助于全国第一个以航空港为实验区的国家战略规划为河南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重点任务,进而带动全省战略举措的形成和迅速推进。
(二)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与推进,使河南肩负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在全面实施国家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河南着力在土地流转、航空经济、海关监管、投融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好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通过培育并发挥示范效应来有效带动全局发展。
(三)聚合辐射效应凸显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与推进,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聚合效应,有助于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成为国际化物流、分销、供给与消费的热土,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与高端人才、尖端科技集群发展的高地。日益凸显的聚合效应,已经成为河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新优势之所在。
三 实验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航空港实验区积极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确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总体目标,制定了“新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万千百”工程,甄选了“八大产业集群”、谋划了“四大片区组团”,拟定了“八大专案”,并将2015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20.75亿元,同比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1.75亿元,同比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600亿元,同比增长2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01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58.9亿元,同比增长84.5%;其中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29.5亿元,同比增长39.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83.3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二)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富士康带动作用显著
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始建设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首次单独统计发布)的27.6亿元上升为2015年的520.75亿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