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是典型的“五山一水四分田”地貌。辽源市土地面积5139平方公里(见表1),城市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东丰、东辽两县,龙山、西安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辽源因首开我国人工驯养梅花鹿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还有“中国袜业名城”等美誉。辽源区位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03线、四梅铁路贯穿全境,辽西铁路、长辽高速、营梅高速、吉草高速、辽西高速已经建成,辽长铁路开工建设,集双高速、四松电气化铁路加速推进,形成了东北腹地入海进关的新通道。
表1 2014年辽源市基本情况
辽源市作为吉林省中南部重要的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智慧型城市试点。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市场环境复杂、国内需求不足的大环境,辽源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迈出了新步伐,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2014年,辽源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全国排名中由第225位,上升至第221位,在吉林省内排名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升幅虽然不明显,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辽源市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2014年辽源在全国排名升至159位,全省排第4位,在全国有较大幅度提升,省内小幅度提升。辽源市无论是整体经济的发展,还是在可持续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均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未来,面临“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战略、新格局以及振兴东北的机遇和挑战,辽源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发展战略,使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力争获得大幅度提升。
一 格局与优势
1.总体概况
近年来,辽源市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结合本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特点,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突出抓好城市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环境建设,加快推进长辽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长辽1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倾力打造区域复合中心和长吉图、沈铁长的重要节点城市,致力于把辽源建设成一个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山水林城四位一体的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吉林省中南部重要工业城市。2014年,辽源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稳中略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0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的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14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9.53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地级财政收入26.82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5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51.94元,同比增长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511.45元,同比增长5.2%。
辽源市致力于改善民生,加速城市转型,在绿色发展和统筹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社会发展呈现和谐稳定局面。截至2014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25.28万人,比上年增长3.5%;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6.4万人,同比增长0.3%;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83万人,同比下降6.9%。2014年;从业人员总数28.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158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34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56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7.27万人。市区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1天。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2014年,辽源共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资金4728.5万元,争取省级专利资金补贴项目19项。全年专利申请量为145件,其中发明36件、实用新型73件、外观设计36件。全市初中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2.8%,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现状格局
(1)综合经济竞争力略有提升,综合增量亟待提高,综合效率优势明显。2014年,辽源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为0.059(见图1),表现相对稳定,略有提升。在全国294个地级城市中排在第221位,在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城市中排在第21位,在吉林省范围内排在第5位,较上一年度排名,均有所提升。从反映综合竞争力指数的两个指标——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来看,辽源市2014年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小幅度上升,在全国排第226位,在东北地区排第25位,在全省来看,排名相对落后,亟待改进。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在全国排名上升了8位,排在第146位,在东北地区排第11位,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