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青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深入分析青海“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挑战机遇的基础上,梳理了青海省“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从构建循环产业新体系、建设美丽青海新家园、提高发展保障新水平、共享全面发展新成果、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青海省“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三五”时期是协同推进“新四化”建设、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青海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青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战略思维,研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清发展脉络,提出重大战略举措,是谋划青海“十三五”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 青海省“十二五”发展回顾
全面总结“十二五”成就,深入分析环境变化、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是谋划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青海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各项工作,主动作为、综合施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纵观“十二五”前四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呈现以下七个新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1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39633元,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年均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8667亿元,年均增长3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亿元,年均增长15.1%。金融业增加值175.2亿元,年均增长16%。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颁布实施《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得批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
三是结构调整再现新成效。全省特色作物种植比例达到85%左右,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壮大了一批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农牧业龙头品牌企业。颁布实施《青海省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先行区行动方案》,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会展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旅游名省建设不断加强,“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2014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307元和7283元,年均增长11.4%和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4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45万人次。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5%以上,2014年人均支出达到17786元。建设牧民定居、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50.38万套,建成城镇保障房38.12万套。
五是区域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9.8%,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完成,《支持果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平安振兴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实施。
六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改革试点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获得批准,医药卫生、户籍制度、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及土地草场林权流转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合作、对口援青取得突出成就。
七是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制度不断健全,矛盾纠纷的评估预警、调处化解、应急处置、责任查究等机制不断完善,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二 青海省“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综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省内现实情况,“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实施再平衡加快了“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的同构竞争加剧,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挤压。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多边贸易体制步履艰难,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全球能源供求关系和能源结构变动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加深。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进一步移向亚太,周边地区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看,国内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