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0~2014年北京综合发展指数研究

    作者:张贵祥 胡曾曾 曹毅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摘要:

    本研究首先从分析北京综合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入手,明确北京近年发展状况,面向未来,分析新形势及其对北京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次通过构建北京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对其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从动态角度,一是选取了2000~2014年共15年的数据对其发展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综合发展水平在15年间显著提升,其中承载力日渐成为影响北京综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创造力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辐射力和凝聚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二是根据北京各功能区的特点,从人口密度动态和经济密度动态角度对各功能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人口密度分布和经济密度分布的过密与过疏并存,且在近十年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从静态角度,将其与国内典型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其外在的优劣势,结果显示北京综合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承载力处于相对劣势。最后,在实证研究及对北京发展现状和新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北京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对策。即要针对短板多管齐下,实施创新驱动,推动“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建设。

    一 发展现状与形势要求

    (一)北京综合发展现状与回顾

    “十二五”期间,北京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强民生保障,突出创新驱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其综合发展能力相比“十一五”时期有了显著提升。

    1.首都经济步入新常态

    首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态势。最近四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维持在7%~8%的中高速增长水平,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21330.8亿元。自2011年以来,在连续16个季度中,GDP最高值(8.1%)与最低值(7.1%)仅相差1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保持在7%~8%,万元GDP能耗、水耗均有所下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9%,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最近四年消费贡献率保持在68%~83%的水平,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升高,二、三产业之间所占比重的差值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凸显首都经济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最近四年均保持7%~9%的增速,且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了六成左右。

    2.改革步伐深入推进

    有序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对147个产业进行禁止或者限制,关停392家涉及铸造、印染、石灰、电镀等12个行业工业污染企业,定位通州为行政副中心。实施20条创新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和“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创新政策,进一步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核准事项减少了65%,实施“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有关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126项市场化试点项目,其中70%的社会资本来源于投资融资,新一批61个试点项目正式发布。财税金融改革成效显著,扩大了“营改增”试点的范围,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北京企业达到1572家。社会领域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西城区、朝阳区纳入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实施。价格改革有序推进,优化阶梯水价、公交票制票价。新增国际友好城市6个,《北京市国家重大活动保障措施若干规定》颁布实施,一批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成功举办。

    3.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十二五”前四年(2011~2014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6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3.9%。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道路微循环改造和路网建设持续推进,路网系统更趋完善,轨道交通地铁7号线等4条线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加到了527公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到48%。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形成多水源保障格局,西北热电中心建成投用,大唐煤制气一期工程和陕京三线实现通气,能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72条中小河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坚持不懈地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五环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压减燃煤共计280万吨,淘汰47.6万辆老旧机动车,推广应用1.3万辆节能的新能源汽车,完成平原造林共计35万亩,大幅提高非居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污处理收费标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1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

    4.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

    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施完成一批民生实事,通过新建、租赁、收购和货币补贴的方式筹集各类型保障房10.5万套,完成168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8万户搬迁任务,8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顺利完成。加快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1.4%,六项社会保障待遇最低标准均提高了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大幅上升。同时,教育、医疗、养老、文体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城乡一体化学校20所,学前教育学位1.6万个;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行分时段就诊,成立了30个区域医联体,推广医养结合;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