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非遗”保护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研究

    作者:罗冰 景俊美 出版时间:2016年02月
    摘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逐步形成了稳步推进、覆盖面广、注重自身实际的特色。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的有序展开、“非遗”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及基层“非遗”保护部门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重合性,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益经验与中坚力量。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work of Beij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formed its own actual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with the steady progress,wide coverage and pay attention to actual. The system of four levels protection,the valu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basic-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incides with the department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rovides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 force to 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自2001年5月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历经15年。在这15年里,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探索了抢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多样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贵的“中国经验”。在这一大环境下,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顺利展开,并形成了稳步推进、门类齐全、注重实际等特色。

    一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名录制度稳步推进

    与国家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有所区别,作为首都的北京主要形成了“国家—市—区(县)”三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15年10月,北京市累计普查到的非遗项目近13000项,先后有3223项被编入20卷本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其中,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有273项(包括扩展名录、属地管理和直报项目33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26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有10项。同时,已公布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已故15人,实际现有人数为266人。在1986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北京占90名。因已故5人,实占人数为85人。为便于非遗活态传承的顺利展开,在生产活动中传承保护大多数非遗项目的观点日渐成为共识,生产性保护方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从2012年开始,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41家,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北京市荣宝斋等3家单位(企业)名列其中。2014年,第二批57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选(见表1)。

    表1 2006~2015年北京市非遗传承现状累积数据

    分析北京在国家级名录项目的入选情况可知,从2006年的占比2.5%到2011年的8.9%,再到2015年的9.2%,近十年来北京市非遗项目在国家级名录项目中的占比是累积攀升的,虽然上升的幅度有所减少,但与北京占全国约1%的人口比例相比,其整体规模仍然可观。

    单从273项北京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和28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对比来看,北京的传承人认定超过项目数量本身。这意味着一个非遗项目同时会有多个非遗传承人,呈现可持续传承的良好局面。从非遗项目在国家级的占比来看,19.9%的比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传承人在全国的占比是14.1%,仍然拥有深度挖掘的潜力。

    (二)传承人保护特色鲜明

    截至2015年10月,北京市共公布4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他们所在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29.2%)、“传统戏剧”(16.7%)、“传统美术”(13.9%)和“传统舞蹈”(11.7%)四大领域,与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传统戏剧”(30.8%)、“传统技艺”(16.4%)、“传统音乐”(11.6%)和“传统美术”(11.6%)这四大领域相比,二者既有相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区别(见图1、图2)。首先,高居北京市榜首的是“传统技艺”,占总数的29.2%,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项目领域分布上,“传统戏剧”以30.8%的占比位列各类榜首。数据即意味着传承的实际情况,首都北京聚集着“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玉雕”“金漆镶嵌”“宫毯织造”等燕京八绝技艺,以及“烤鸭”“果脯”“都一处”“砂锅居”等“中华老字号”类的饮食制作技艺与“装裱”“旗袍”“木版水印”“花茶窨制”等传统技艺方法,这些技艺虽遭遇现代化的冲击,但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依然活态存续,是需要重视也值得承继的北京技艺。而在国家级层面上,“传统戏剧”以占比30.8%位列第一,显示出全国上下对传统戏剧的重视和期待。那些身怀绝活儿的戏曲艺人们备受各界关注,人们期待通过非遗保护的方式,能够缓解戏曲传承的危机。其次,无论是北京市级别还是国家级别,“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与“传统美术”三大类均名列前茅,彰显出这三大类在非遗队伍中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且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 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领域分布

    图2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领域分布

    图2 国家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