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
中国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发展环境与安全环境两个方面。[1]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外部环境虽然面临着一些新挑战,但总体上是好的,机遇十分明显。从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尽管存在很多机遇,但挑战相对突出。本文试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视角,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中国外部安全环境进行全面考察。
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视角看国家安全外部环境
“总体国家安全观”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2]其要义就是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安全纳入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中来统筹考量、把握。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最特殊的国情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考察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首先就要抓住这个基本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视角来考察国家安全外部环境问题,同单纯从国家角度来考察相比较,会有不少看点。
第一,凸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虽然香港、澳门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它们有可能被西方大国利用来干预中国内政,甚至作为向中国大陆传播西方价值观的阵地。台湾虽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但是毕竟尚未实现统一,台湾分裂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而且台湾目前在安全上同美日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意识形态上也同大陆有明显差异。所以,如果说港澳台地区对“中国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还不那么严重的话,那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则十分明显。
第二,有助于对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有更客观、更清醒的认识。
如果仅从“中国外部环境”来审视世界,我们往往倾向于将中国作为一个普通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来看,视野局限于国家间关系中常规的问题,如国家间的安全关系、经济关系,而忽视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然而,国际政治的现实是,西方国家一直将意识形态因素纳入其对外政策。比如,在经济上,打压“走出去”的中国国企,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在军事力量发展上,对中印区别对待,对中国是防范限制,对印度是鼓励扶持。可以说,中国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崛起大国,可能只有美国、日本、印度等同中国有地缘战略矛盾的大国及一些周边中小国家令我们感到担忧;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崛起,感到担忧的恐怕就不止上述国家,许多西方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感。
第三,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认知自己的实力。
如果仅从“中国外部环境”来看问题,我们的目光往往聚焦于国家间硬实力的对比以及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从而过多看到中国所面临的机遇,看到的挑战则相对少一些。比如,单纯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看问题,我们很容易看到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在快速拉近;再比如,简单地以硬实力为基础审视国际政治格局,我们也容易认为伴随着多极化推进,中国作为一极,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会相应增大。然而,当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看问题时,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首先,虽然美国同中国的实力对比差距在缩小,但它凭借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同盟体系,依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次,美国很容易打着“促进民主”“推广普世价值”的旗号在国际舞台上打压中国,并得到西方盟友及相当一部分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正如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副主席托马斯·卡罗瑟斯(Thomas Carothers)所强调的:“虽然西方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力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许多新的非西方大国实际上是民主国家。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崛起民主大国的社会经济活力不仅正在发挥自己的样板作用,而且通过支持其周边国家的民主,来促进全球范围的民主。”[3]最后,美国将“普世价值”作为其重要的软实力,严重制约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与“中国外部环境”并非互不相关的,二者实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后者是前者的载体。载体不存,内核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内核不存,载体的性质和面貌也会发生根本变化。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外部环境”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