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面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青海商贸经济领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2011年青海省商贸经济发展态势
2011年,青海商贸经济领域主要统计观察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商贸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有了新提升。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9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9.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新高;吸收外资保持较好势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3.35亿美元。商贸经济运行表现出攻坚克难、向好回升、稳步求进的特点。
(一)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年内编制完成《青海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并对玉树恢复重建市场服务体系工作进行了中期评估,编制完成玉树商业网点规划。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连锁农家店、商品配送中心。截至2011年底,全省新改建标准化农家店、配送中心覆盖全省100%的县、90%的镇、75%的行政村,初步构建了以承办企业为龙头、乡镇级农家店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农牧区商品经销网络。鼓励和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及蔬菜配送企业之间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产品购销企业与西宁主要商场超市和学校签订协议,采取设立瓜果蔬菜销售专柜和直供方式。建设西宁市社区直销菜店,满足了社区居民放心购菜和便利购菜的基本需求。对西宁市家政服务网络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争取商务部支持格尔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积极推动“早餐工程”,在西宁市设立了固定早餐经营网点。商务部将西宁市列入2011年标准化菜市场项目试点城市,已建设标准化菜市场12家。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等。国家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全面结束后,青海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小排量轿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积极推进青海品牌特色产品走出省门,在北京、厦门成功举办了青海商品大集活动;在北京、上海建成“青海之窗”形象店5家,展销地方特色产品,拓展了国内市场。
(二)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针对2011年以来蔬菜、牛羊肉等价格一路走高的状况,青海以保障市场供应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一是加强产销衔接。在西宁市选择当地蔬菜流通企业和调运大户,与省内外蔬菜生产基地、经营户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引导省内大的牛羊肉屠宰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州县农牧户签订牛羊活畜供货合同。重点生猪屠宰企业采取基地养殖与定点收购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生猪货源,保证七至十天的预屠宰量,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加强与省外流通领域的合作。西宁市以青海品牌商品成都推介会为契机,加强与成都市商贸流通的合作,通过优化两地产销衔接,提高两地蔬菜、畜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贸易合作信息化水平和输送能力,搭建“场厂挂钩”、“场地挂钩”销售平台,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合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农畜产品产销关系。三是完善地方应急调控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地方蔬菜、肉类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制度。年初在玉树灾区市场投放中央储备肉,在西宁市、海西州市场投放省级储备冻猪肉,有效地稳定了猪肉市场价格,保障了低收入居民需求,满足了市场消费需求。同时,争取到商务部下达青海的冻牛羊肉国家储备计划比上年增加。四是加强对突发事件市场供应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青海省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工作预案》,加大了对应急商品数据骨干企业的应急资金支持,使市场应急调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如:针对互助、湟中、大通等县所产马铃薯滞销问题,及时制订方案,在商务部网站设立了土豆产销对接平台,指导大型农贸市场和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利用各类蔬菜保鲜库,适当增加马铃薯储备,缓解了马铃薯卖难问题。五是适时投放平价商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稳定物价的各项部署,组织重点骨干企业投放平价鲜羊肉、平价冷冻羊肉;指导西宁市投放市场平价猪肉,组织西宁市、格尔木市等地对重点集贸市场、超市和标准化农贸市场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