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苏海红 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摘要:生态移民是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草原修复的有效举措,为使生态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持续有效改善,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后续产业发展尤为关键。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扶持和移民自主创业相结合,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目标。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重要。由于草场退化和人口增加,三江源区草场严重超载。为实现草畜平衡而实施的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等减人减畜工程,通过降低畜牧业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变牧民长期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存现状,保护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但此举使区内农牧民收入减少,加之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持久的增长动力,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凸显。因此,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成为实现三江源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三江源区逐步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市场经济的重大转折,以畜牧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型产业加快发展,并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带动作用。从2006年开始,三江源各地区根据本地和农牧民实际,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安置、城镇附近安置和城市内安置等模式进行了移民安置。截至2009年底,三江源区共搬迁入住移民10579户、49631人,其中建成移民社区86个,集中安置8633户、41751人;自主安置1946户、7880人。

    (一)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特点

    为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09年青海省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积极引导和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着力在牛羊育肥、民族工艺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益

    畜牧业是三江源区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超载过牧和草场退化成为三江源区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针对三江源区畜产品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具备开发和培育有机产品、绿色产品的资源基础,发展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产业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效益的最佳发展路径。因此,青海省从2005年开始在三江源区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场围栏、天然草地退牧还草等一批重大工程,并于2008年初在河南县、治多县和玛沁县开展了“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一是采取逐步减畜和种草舍饲等措施,初步实现了以草定畜和草畜平衡。二是以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品质、加快畜群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畜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工作力度,牲畜品种和畜群结构得以优化。三是分类组群,将当年计划出栏的非生产畜和当年羔羊单独组群育肥,加快畜群周转速度,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四是成立了由牧民自愿参加的专业合作组织,牧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五是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合作社为平台,实行股份经营、集中经营、联户经营,从而有力地带动了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为主的畜牧业资源整合,促进了适度规模的发展,初步探索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2.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及民族手工业,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三江源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物种基因库。同时,三江源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用品制造业历史悠久。中藏药材加工和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将畜牧业、种植业与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等的教育服务业集结成一个紧密相连、有机互动的整体,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可提高三江源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也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挥地方传统优势。当地政府围绕中藏药材等生物资源加工,藏毯,藏袍、藏帽、围裙、藏靴、头饰等民族服饰,咔垫、氆氇、金银饰品、银雕木碗等民族用品,以及结合旅游业发展玛尼石刻、羊皮画、藏刀等工艺品,不断促进民族加工业上档次、上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