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一 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历史与现状
本研究从对地区生态环境负荷的界定入手,以环境污染物排放及其对地区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作为考察生态环境负荷的主要指标。梳理和总结了自1991~2010年二十年来上海三废排放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河口水环境质量的变动趋势。从而为综合判断上海生态环境负荷提供基础数据。
(一)生态环境负荷的概念界定
在现有研究中,由于学科领域的不同,对“生态环境负荷”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刘江龙等认为,生态环境负荷本义是指对某一具体材料而言,在其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和能源的多少,以及其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气态、固态和液态之和)多少的综合值(刘江龙等,1998)。基于这一定义,不少学者利用材料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从技术层面对工业企业的生态环境负荷进行了测算或评价。从技术层面对生态环境负荷的测算研究众多且集中在生产工艺的选择、设计和最优化方面,这可以为有环保社会责任感的工业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种微观化研究却缺乏对宏观经济生态环境负荷状况的把握,较难生成宏观经济政策。
基于对技术层面确切定义的理解,将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全部或一部分视作生态环境负荷,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中,生态环境负荷的具体指标可能是不同的,既可以是“三废”排放量,也可以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抑或是其他相关指标,这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而定。很多学者更加侧重从环境污染方面进行生态环境负荷测算或评价研究,且大部分是结合经济因素来考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着眼于扩展的生态环境负荷定义。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含义是该地区一定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向外界自然环境中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及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二)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演变
本文从两个视角考察上海的生态环境负荷,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后果——环境质量水平。
1.污染物排放
本文从废气排放总量及结构、废水排放总量及结构、固废产生总量及结构三方面考察上海污染物排放情况。
(1)废气。2010年,上海废气排放总量1.37万亿标立方米,同比增长27.62%。2010年废气排放总量的增长幅度是自1991年以来最高的。其中,工业废气排放1.3万亿标立方米,占废气总量的95%;生活及其他类型废气排放698亿标立方米,占废气总排放量的不足5%。自1991年以来,上海废气排放总量基本呈现单边上升的状况。“八五”、“九五”期间增长较为平缓,“十五”、“十一五”期间,涨幅较高(见图1)。
图1 1991~2010年上海废气排放结构
废气中的烟尘排放历年来基本上是单边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在5%左右的下降幅度。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下降幅度非常显著,而生活烟尘的排放量却在不断增加。到2010年,生活烟尘的排放量占烟尘总排放量的比重已经提高到60%,比1991年增加了1倍(见图2)。
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十一五”期间有显著下降,二氧化硫削减的主要贡献来自工业二氧化硫减排。表明“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脱硫设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果。而生活及其他类型的二氧化硫排放则基本没有变化(见图3)。
图2 1991~2010年上海烟尘排放结构及增长率
图3 1991~2010年上海二氧化硫排放量结构及增长率
(2)废水排放。2010年上海全市废水排放量24.82亿吨,“十一五”期间逐年递增,相比1991年增长26.76%。自1991年以来,上海市废水排放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在1996年达到22.85亿吨的历史高位,然后在“十五”期间逐渐下降。“十一五”期间,废水排放量又迅速攀升(见图4)。
图4 2000~2010年上海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量
从废水排放量的结构来看,工业废水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1991年以来每年都有下降的趋势能够得到确认。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91年的1/3。而生活废水的排放较无规律,但“十一五”期间表现为递增的趋势。2010年全市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991年的3.34倍。2010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工业污水排放量的近6倍。
由于上海加大了环保投入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上海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的排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