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村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格局,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8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11.3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4.2%下降到2006年的40.8%。同时由于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全市的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2.2%下降到2006年的3.5%。小城镇建设成就斐然,建制镇由1978年的18个发展到2006年的119个,特别是30强镇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还突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使温州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13元,增加到2006年的754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9.1%下降为2006年的42.6%,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41.3平方米,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占28.8%,而1985年为62.7%,大多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的流动更加自由,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近三十年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温州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温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采取各项扎实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2007年温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2007年温州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措施扎实,上下齐心,克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三农”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平稳,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
据统计,2007年1~9月,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71.24亿元,同比增长9.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8%。一是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相对平稳。春粮亩产量143公斤,同比增长1.0%,杨梅、茶叶等获得丰收,春茶产量达2934吨,比2006年增长31.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严重,春粮播种面积为54734公顷,同比下降3.1%,早稻播种面积仅为31543公顷,同比下降14.6%;晚稻及单季稻播种面积为87549公顷,下降3.5%;秋薯播种面积为3418公顷,减少5.2%;经济类作物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后,增速趋缓,蔬菜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瓜果种植面积增加。二是畜牧业生产恢复迅速,形势良好,肉类产量增长较快。截止到2007年9月底,生猪存栏71.14万头,牛存栏4.46万头,羊存栏15.89万头,较2006年末略有下降,但受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第三季度末母猪存栏数增长明显;家禽存栏1039.39万只,比2006年末增6.8%,同比增长5.3%。肉类产量稳步增长,全市肉类产品总产量为8.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44万吨,同比增长5.7%。三是海洋捕捞产量回落,养殖业产量稳中有升。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31.45万吨,同比下降3.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2.33万吨,下降5.9%,海水养殖产量7.62万吨,同比增长5.5%。海洋捕捞业产量略有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柴油价格不断上扬,捕捞成本大幅度增加,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以及2007年“韦帕”、“罗莎”两次超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影响。四是林业建设保持良好态势。全市绿化造林68388亩,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48.3%,超额完成春季绿化造林任务。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升
2007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调整增加到134家,其中省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24家,资产总额达45亿元,1~9月实现产值3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0个,总数达796个,成员4.8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21家,社员3.9万人,连接基地63.7万亩,带动农户20.7万户,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家,总数达112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截止到9月底,全市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607个,同比增长50.2%,经营户2385户,同比增长45.6%,从业人员1.3万人,同比增长51.7%,总投资规模6.6亿元,接待游客502.4万人,同比增长14.5%,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市有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示范点46个,三星级经营户120户。品牌农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水平有了新提升。2007年新增(农业)名牌产品20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产品名牌近300个,获“有机食品”称号的31个,“浙江绿色农产品”56个。全市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8个,认证44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