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中共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党对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途径。温州地域经济社会不平衡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农村义务教育相对于中心城区教育的极度落后性。了解温州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于遵循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坚持向农村、向欠发达地区、向基础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导向,促进温州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着重要意义。
一 温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温州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温州是浙江省的人口大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占全省的近1/5。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作为人均国家投资最少的城市之一,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借助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率先进行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
温州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978~1989年为普及初等教育时期。义务教育沿用国家办学、政府负责、财政单一供给的模式,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的颁布,全市确立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以1989年普及小学为标志,义务教育得到了快速普及。
1990~1997年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时期。按照“初中进镇、小学进乡”的规划思路,致力于发展初中教育,调整小学布局。特别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的颁布,各地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标,多方筹措经费,鼓励民间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以1997年全市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为标志,全市义务教育在规模上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
1998~2004年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时期。义务教育开始从量的扩张、外延发展转向质的提升、结构优化,温州在全省率先编制并实施《温州城市教育设施规划》(1998年)和《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1999年),并以育才、强县强镇、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扶贫、学科建设、园丁素质、教育形象等八项教育工程为抓手,按照“新办学校上规模,创全国全省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采取改建、扩建、共建、合并、兼并、联合等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方式,加快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2004年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为标志,全市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5年至今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时期。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温政发〔2005〕36号)为标志,义务教育发展开始初步体现向农村、向欠发达地区、向基础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导向。全市启动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教育结对扶贫工程、人才素质工程、教育经费保障工程等扶持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六项教育工程,市政府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辅之以配套资金,其支持力度在温州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从学术和理论研究层面、从部门自发行动层面向政府理性政策和行为层面转化,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已成为当前温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取向。
图1和表1大致表明了温州市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图1 温州市1998~2006年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
表1 温州市1998年和2006年义务教育发展指标比较
2.温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发展规模大。2006年,全市共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32所,占全市的76.9%;在校生584726人,占全市的64.4%;专任教师32383人,占全市的64.64%。其中,欠发达乡镇义务教育学校324所,占全市的24.14%;在校生106289人,占全市的11.71%;专任教师6885人,占全市的13.74%。
这表明,农村义务教育是全市义务教育的主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