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各国经济复苏不同步、不均衡的特征日益突出,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了对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与调整步伐,并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国内经济继续深化调整,区域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加速转型,并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与态势。
一 2011年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格局与变化
根据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见《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3卷),我们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除拉萨市[1]以外的286座地级及以上建制市[2]的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将上述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3]四组并进行了分组评价和分项评价,具体结果如下(详见附表1、2、3、4、5)。
(一)总体格局:西部城市首进前十,东部城市继续领先
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2011年度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宁波、佛山、厦门、青岛、鄂尔多斯[4]、杭州,其中珠三角城市占3席,长三角城市占3席,环渤海城市占2席,另外2席被西部城市鄂尔多斯和海西城市群的厦门所得。在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有26座,占总数的52%;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别有10座、10座和4座,占总数的48%。在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中,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有47座,占总数的47%;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别有21座、20座和12座,占总数的53%。也就是说,来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已经占据排名领先城市的半壁江山(见图1)。
图1 2011年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结果示意*
就综合实力来看,目前东部城市在全国城市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依然占有领先地位,但与以往相比出现两个明显变化:一是东部城市特别是三大城市群独占鳌头(包揽前10名)的局面首次被打破;二是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城市表现突出,进入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50位和前100位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多(见表1)。
表1 城市科学发展评价前50、100位城市的分布情况
(二)分省评价:省域差距依然明显,梯度特征较为显著
以省域为单位,各省(直辖市)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上海、北京组成,其城市科学发展指数都在50以上;第二梯队除新疆[5]外主要由天津、浙江、广东、海南、江苏等东部省份组成,其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普遍在40~45[6];第三梯队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福建、湖南、吉林、湖北、重庆、江西、青海、河南、安徽、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地域范围涵盖了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其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大多在35~40;第四梯队主要由一些西部省份构成,包括甘肃、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和宁夏等,其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均在35以下(见图2)。
图2 省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比较
从2011年及以往历年的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省域城市科学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各梯度之间省域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如2011年第一梯队中上海的科学发展指数为52.17,而第四梯队中宁夏的科学发展指数仅为32.14,二者之间的差距高达20以上。
二是各梯度内部省域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接近,但排名位次变化剧烈。如第一梯队中上海在2009年领先,2010年被北京赶超,2011年上海又重新超过北京,二者之间一直处于赶超、被赶超和轮流领先的状态,但其科学发展指数间的差距在最大时也未超过0.5。第二梯队中的江苏在2011年仅因为零点几的差距而被浙江、广东、海南三省超过,排名直降3位。第三梯队中的重庆、第四梯队中的云南同样因为微小差距而被赶超,排名大幅下降3和5位。
三是各个梯度省域构成相对稳定,跨梯度的变化较少。如历年的第一梯队均由上海、北京构成,其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各省(直辖市)中遥遥领先。第二梯队基本由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新疆等省组成,较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海南省由2006年的排名第16位、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