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开始憧憬即将到来的和平时,美国白宫首席科学顾问布什却给总统罗斯福递交了一份报告,题目是《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在这份报告中,布什极具远见地指出:“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那么其他方面再多的成就也不能保证我们作为现代世界上的一个国家的兴旺、繁荣和安全。”[1]尽管这句话是站在美国维系其全球霸权的立场之上,但其核心思想却反映出现代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科学技术和国家的发展与安全之间日趋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科学技术不仅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也给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深刻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新兴战略空间的利用和拓展,以及在新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革新,对国家安全的思考已经越来越难以绕开科技这个直接因素。因此,本书着眼于科技视角下的国家安全,探索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全面理解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维度。
一 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科学技术和国家安全是本书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同时也是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概念体系。分析两者的有机联系,必须建立在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和把握的基础上。
(一)科学技术的内涵与性质
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系统本质联系的客观动态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根本手段。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及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对自然的认识,并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并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科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来源。他指出,“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3]其次,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这一特征揭示出科学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塑造作用。再次,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透过特定的生产关系被赋予了阶级属性。最后,科学也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总的来看,科学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等基本特点。
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泛指艺术、技能和本领。技术作为人类同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转换和传递的媒介,其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手段。技术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首先,劳动资料和物质设备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5]其次,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6]最后,技术的发展往往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基于此,有人将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7]这个定义准确地指明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认为技术是生产力直接的体现,而广义上的技术——如艺术、技巧和管理方法等——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需求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能力;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
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反映出人的认识实践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也正是科学的要旨所在;第二次飞跃则是人类在已获得的认识成果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控制和改造,是从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也是技术的本质体现。由此来看,科学技术虽然具有客观性和自然性,但其发展变化更受实践性和社会性的深层影响。科学技术与社会活动之间的这种有机联系,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军事技术与战争(和平)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先进的物质手段总是优先用于军事目的。对这一点,马克思指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