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一 引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格局,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产品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核心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相比国外主要汽车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本章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各领域的优势与差距,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业背景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如下界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未来能够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潜在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二)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但鉴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大相关性,因此,为全面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出于研究需要,本章评价的产品不仅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还包括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评价主体是在国内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次研究和评价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中外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对标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品分车型国际竞争力评价;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四)时间跨度的界定
本次研究的定量指标基于2012年数据,定性指标基于专家对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的评分。
(五)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评价参照对象为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指标体系,这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前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本次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是:根据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点,并借鉴已有关于传统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政府在政策、标准、规划方面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力度,从五大方面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基础竞争力、产业支撑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这五方面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交叉和渗透,构成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个有机整体。
其中:
·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是基于对成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范式,从中观、微观角度来设定指标体系,并参考了传统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未来的革新技术会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决定技术革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环境等,为此,设定基础竞争力作为二级指标评价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成熟,产业支撑能力非常重要,为此,设定产业支撑力作为另外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选取指标并对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予以确定。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该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既要包括定量指标(硬指标),如市场销售量、新车型数量,也要包括定性指标(软指标),如创新环境、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等。定性指标需要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进行量化。
·简要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相对独立、层次清楚、简明扼要,特别是在选择第三级指标时,应以尽量少的指标反映第二级指标的内涵。
·可比性原则
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涉及不同国家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