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能源问题更是受到举世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能源资源相对短缺或处于能源贫困状态的国家而言,能源问题更是成为影响各国稳定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但能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非洲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但能源供应严重不足[1],不同的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状况促成了双方蓬勃发展的能源合作热潮,并使能源合作成为迅猛发展的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核心内容。然而,红火的能源合作热潮背后也潜伏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有些矛盾与问题已浮出水面,日渐成为制约双方能源合作乃至整体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障碍。本文将以非洲能源产业自身发展状况特别是供需状况为切入点,尝试对中非在石油、天然气、水电和太阳能4个能源合作领域潜伏或显现的矛盾与问题进行系统、深度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战略思考。
一 非洲并非中国原油进口最佳渠道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的重中之重是石油领域的合作,主要是中国单方面从非洲产油国进口石油以及在部分国家的石油产业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洲已成为中国仅次于中东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年进口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占中国海外进口石油总量的20%左右。[2]基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和非洲石油在中国海外进口石油中的重要地位,国内相关决策机构和一些学者提出,非洲是中国开发海外石油资源的理想区域,中国未来的石油供应地应首选非洲。这种看法实际上只是单纯地思考如何满足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而没有系统地考察非洲在石油储藏、生产、消费和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没有站在非洲角度对中非石油领域的合作进行客观思考。
(一)非洲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并不丰富
据英国石油公司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底,非洲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03亿桶(173亿吨),占全球石油剩余探明总储量的7.7%。非洲石油储量全球占比不仅远低于全球第一大储油区中东(占全球储量的47.95%),也低于中南美洲(19.5%)、北美洲(13.6%)以及欧洲和欧亚大陆(8.8%)。按当年相对低迷的石油生产水平计算,非洲石油储采比仅40.5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3.3年),更低于中东和中南美洲。[3]
(二)非洲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非洲现有54个国家,其中已确证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占非洲国家总数的1/2左右,这也就意味着非洲还有一半国家没有或暂未发现石油。[4]在已发现石油的非洲国家中,只有少数几国剩余储量较丰富,多数国家剩余储量非常有限。2013年底石油储量超过50亿桶的国家共4个,依次是利比亚(485亿桶)、尼日利亚(371亿桶)、安哥拉(127亿桶)和阿尔及利亚(122亿桶),4国合计储量约占非洲总储量的85%,其余国家的储量仅占15%。即使是上述4个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储采比也不很乐观,除利比亚因内乱导致原油产量大幅下降、储采比超过100年外,尼日利亚的储采比仅43.8年,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的储采比分别低至21.2年和19.3年。[5]在石油资源相对富庶的非洲产油国,大型油田基本上掌控在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手中,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并不多。
(三)非洲石油生产、消费与贸易呈现畸形化发展态势
这种畸形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石油资源长期过度开采,且主要以原油形式出口到洲外,未与非洲乃至非洲产油国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有效结合。2013年,非洲石油生产因多个产油国局势动荡而出现下滑,但全年原油产量仍达到4.19亿吨,占全球原油总产量的10.1%,原油产量全球占比明显超过石油储量全球占比。在所生产的石油中,以原油形式出口部分高达3.07亿吨,占原油总产量的73%;以石油产品形式出口部分仅3190万吨,占原油产量的7.6%;在非洲本土消费部分8000万吨,占原油产量的19.1%。原油和石油产品主要出口目的地依次是欧洲(7290万吨)、中国(5350万吨)、美国(3150万吨)、印度(2680万吨)和中南美洲(1430万吨)。[6]正是基于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出口,非洲才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区,甚至被视为世界石油供应的第二个海湾地区。但伴随这种过度开采与出口,非洲已有为数不少的产油国如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