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
北京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得不把建设节水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三十几年的持续奋斗和努力,北京市节水型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卓著。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探讨的是通过哪种路径、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这些成效的。
一 节水型农业建设成效
节水型农业是区别于高耗水、高浪费传统农业,以节约水资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以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来表示节水程度。
(一)农业用水总量下降
《北京水资源手册》指出,1980年北京市农业用水量为31.0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893亿立方米、地下水13.794亿立方米、重复利用工业退水3.069亿立方米、污水利用2.146亿立方米。占全市42.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的73%。这一用水量是惊人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水已经成为限制首都发展的重要的瓶颈性因素,甚至成为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上升到是否要迁都的高度。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广泛共识:首都要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特别要从农业节水抓起。从1980年开始,在学术界关于农业节水问题的课题研究方兴未艾,在农业和水利部门抓农业节水的实际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14年)指出:2014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7.5亿立方米,比2013年增加1.1亿立方米(这是由于2014年使用京密引水渠调水,增加了运输途中的输水损失)。其中生活用水17.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5%;环境用水7.2亿立方米,占19%;工业用水5.1亿立方米,占14%;农业用水8.2亿立方米,占22%。
我们从1980年到2014年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农业节水的效果是显著的,从31.1亿立方米下降到8.2亿立方米。尽管有很大的因素是耕地缩小的原因,1980年全市耕地面积是637万亩,2014年全市耕地面积是340.8万亩,较1980年减少了296.2万亩;但是,农业用水所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73%下降到22%,这也是客观的。北京市农业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摘掉了“用水冠军”的帽子。
(二)完成“十二五”规划限定用水总量的目标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提出,从“十二五”时期仍需继续采取非常规措施,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生活用水适当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环境扩大再生水使用的原则”确定用水量。农业用水总量从2011~2015年每年12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的利用量增加到3.5亿立方米。
从《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11~2014年)披露的数据看,2011年农业用水为10.9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0%;2012年农业用水9.3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6%;2013年农业用水9.1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5%;2014年农业用水8.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2%。从这几年的数据看,农业用水总量不但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要求,而且每年都在递减。
(三)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这一指标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反映灌溉工程质量、灌溉技术水平和灌溉用水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
北京市农业用水总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为0.65、2011年为0.68、2014年达到了0.7,2015年达到了0.709,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京政发〔2012〕25号)提出:到201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2014年9月4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2014〕16号、以下简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意见》)提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利用系数为0.7~0.8,北京市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
(四)节水灌溉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就是采用科技措施、手段进行田间用水改造,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农业技术革命。北京市的节水灌溉采取的主要形式包括微灌、喷灌、低压管灌、渠道防渗和其他工程措施。节水技术措施由(1950年采用的)渠道防渗,向(20世纪70年代采用的)低压管道输水,向(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用的)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的高技术含量的方向不断发展。
技术改进的措施不胜枚举。其中为了解决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