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刍议

    作者:胡琨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摘要:

    本文试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逻辑入手,分析其扩张型资产购买计划出台的背景及影响,笔者认为,欧央行的根本出发点并不仅在于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而是着眼于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障货币政策首要任务即稳定价格的实现,从而为欧元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logics behind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and tries to discuss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Expanded Asset Purchase Programm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ECB lies not only in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loose monetary policy,but also in generating the smooth functioning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monetary policy,to guarantee price stability which is the primary task of its monetary policy,thus providing a stable monetary environment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urozone.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作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元体系的核心,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下文简称“欧央行”)日益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1月22日,欧央行公布扩张性资产购买计划(Expanded Asset Purchase Programme,APP),颇引人注目。[1]考察这一被外界视为“欧版QE”背后的政策逻辑,无疑有助于理解欧洲经济及其一体化进程走向。

    一 危机爆发前欧央行货币政策实践及其表现

    欧元区源于以德国马克为准锚货币的欧洲货币体系(EMS),因此其货币政策理念深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影响,认定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繁荣的最大贡献在于确保物价稳定,因此须在法律上保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同时保障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在中期内年均增幅不超过(但接近)2%。[2]

    利率被视为欧央行落实货币政策战略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欧央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策略主要包括价格型工具(调整主导利率)、数量型工具(调节流动性)及释放货币政策走向信号等。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借助常备机制(standing facilities)、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与最低储备金(minimum reserves)制度等措施落实。这一利率导向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边际贷款机制利率、存款机制利率和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最为重要,被视为欧元区货币政策走向的晴雨表,这三个所谓关键利率(key interest rates)也是欧央行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从1999年欧元引入至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欧央行基于经济与货币分析,对关键利率进行了多达27次的调整,借助灵活的利率政策,欧元区以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胀率围绕2%小幅震荡,货币环境整体基本稳定,欧央行可以说较好地履行了其货币政策职责。

    二 欧债危机及欧央行货币政策困境

    然而,欧元区的建立并不是经济逻辑使然,即欧元区完全符合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的基本条件[3],而更多是强大政治意愿推动的结果。[4]欧元引入后,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欧元区内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实际有效汇率分化严重,各成员竞争力差异不断拉大。[5]因此,在欧元引入之前,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国际收支均较稳定,且多为顺差;而欧元引入之后,德国、奥地利与荷兰等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飙升,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顺差却开始减少,至欧债危机爆发前都已出现多年逆差,整个欧元区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失衡风险。

    2008年,过度负债风险累积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在随后的去杠杆过程中陷入空前的衰退和通缩。欧元区各国受到的冲击极不对称,区域内早已存在的宏观经济失衡不断加剧,并波及就业、公共财政、投资、消费和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最终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恶性循环。[6]

    欧元区金融市场在危机冲击之下一片恐慌,信贷与流动性急剧收缩,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短短一年之内,欧元区通胀率就从最高点的4.0%急剧下滑至-0.6%。[7]面对这一形势,欧央行中止了2005年12月以来启动的加息进程,从2008年10月开始降息,至2009年5月,共降息7次,各关键利率分别下降2.75%~3.0%。而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外,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欧央行还次第引入名目繁多的“非常规措施”,以改善欧元区融资条件与流动性状况,提升通胀水平。[8]

    但这些措施并没能有效改善欧元区宏观经济货币环境,通胀率在海量的低利率流动性的推动下短暂上行后,从2011年11月份又开始持续滑落。为应对这一情况,欧央行于2011年12月份再次宣布两轮固定利率招标无限额“较长期再融资操作”,并将期限扩展至前所未有的36个月;同时,还将存款准备金率从2%下调至1%,以期向信贷与货币市场注入更多的低利率流动性。[9]但是,市场对此毫无反应,通胀率继续下行,欧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欧央行2012年7月在存款机制引入零利率。[10]至此,欧央行围绕利率所施行的货币政策,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均已几乎用尽,却仍然无法逆转欧元区通缩的趋势。显然,以利率为基石的战略已无法确保欧央行履行其货币政策,一个长期存在却被忽视的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逐渐浮出水面。

    三 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灵使欧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失灵的症结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