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促进北京社会均衡 实现北京包容性发展

    作者:李伟东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摘要:

    本报告在总结近年北京社会发展和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领域发展和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弱势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充分;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合作治理的居民主体有待形成。文章提出未来社会发展要照顾到群体的差异,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发展的包容性;在社会治理方面,需加强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社会治理的社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合作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the report analyses the key issu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governance: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remains wide;the needs of the disadvantaged is yet to be sufficiently satisfied;the mechanism for city governance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the group of citizens capable of collective governance is still rather small. The report concludes that,so far as future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differences among grou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eeds of the disadvantaged to insure an inclusive development;in terms of social governance,city governance requires innovative mechanisms;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nurtured with all efforts,in view of fostering a new pattern of collective governance.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治理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还指出:“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可以看出,新发展目标下,“平衡性”和“包容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也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北京市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要素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均衡协调发展。”

    本报告在总结近年北京社会发展和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领域发展和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社会发展,要照顾到群体的差异,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发展的包容性;在社会治理方面,应加强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社会治理的社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合作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一 近年来北京社会建设成绩

    (一)社会服务和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1060工程”,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成市、区、街三级社区服务中心200个,城乡社区服务站6350个,两批投资33.1亿元,完成868个社区管理服务用房建设项目,90%以上的社区管理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共建成1236个示范点,覆盖2341个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80%,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60%的目标。公共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深入开展基层社会动员工作,在全市80个街道、1280个社区进行社会动员试点。深化居(村)民自治,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比例大幅提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加强老旧小区服务管理,累计开展332个老旧小区居民自我服务管理试点建设。宣传树立典型,推动辖区单位向社区开放服务设施。扎实开展活动,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周末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启动京台社区交流合作项目,形成“和谐杯”乒乓球比赛、“北京魅力社区”评选表彰、“十大感动社区人物”评选表彰等一批居民参与度高的特色品牌,打造“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群众参与品牌,营造居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万名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培育扶持专业社工机构,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基本实现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达5.2万余人。其中,有社区工作者近3.5万人,平均年龄39.1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在职在岗培训率达97.5%,形成工资待遇增长机制。全市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者20722人,占全国总数10%;全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09家,其中有专业社会工作机构155家,使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的专业社会工作事务所93家。

    (二)社会管理迈上新台阶

    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启动并持续推进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建设,全市累计建成563个示范点;开展村级社会服务试点建设,全市累计建成试点452个,配合推进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全市共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施村庄社区化,在城乡结合部建立一批新居民服务站。特定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各区均建成“阳光中途之家”。加强外籍居民服务管理,朝阳、海淀、顺义等区建立18个国际化社区试点。公共安全进一步提升。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深化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应急管理机制。网格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区级全部建立指挥中心,全市共划分服务管理网格31681个,配备各类网格员15.9万人,基本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格化体系全面覆盖。虚拟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依法管理互联网新媒体,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

    “枢纽型”社会组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