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与今后医联体建设方向

    作者:刘阳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摘要: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是医疗资源进一步增强、资金投入水平和占GDP比重都迅速提升,为今后的优化发展争取到了经费份额空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投入的高增长与产出质量和效率提高不明显间的矛盾。从量上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资源投入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以及卫生总费用供给结构趋向合理但医疗保险保费支出增长不可持续。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了继续推进医药分开外,关键在于落实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作为实施分级诊疗的主要载体,近三年的推进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机制性问题在新的工作推进机制下有望得到有效解决,但体制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本文提出,首先,医联体的组建,应结合按人头预付费的医保支付改革,在同一地域引入适度竞争,以提高效率,并激励医联体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其次,结合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医联体应形成统分结合的双层结构,兼顾协调效率和组织管理效率。

    Abstrac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Beijing Municipality has realized,as a major achievement,fast growth in resource input into the medical and healthcare undertakings. The crucial problem to be solved rests on the unsatisfactory quality and inefficiency vis-à-vis the fast growth in inpu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existing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strata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growing expenditure of medical insurance. In addition to the separation betwee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ervices,stratifi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ight be a feasible solution. In conclusion,the paper puts forth proposal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alliance.

    一 “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资源增强、资金投入加大、保障水平提高,公立医疗体系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一些矛盾随着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反而进一步凸显。

    1.医疗资源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5年11月,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10305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8.35%,其中有三级医院89家、二级医院147家、一级医院600家,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32.8%、28.9%和5.1%;医院实有床位数量109789张,增长17.86%;执业(助理)医师人数53292人,增长23.2%;注册护士71362人,增长31.8%。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医疗资源总体增长情况

    表2 2011~2014年按人口平均医疗卫生资源量增长

    从以上2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医疗资源不仅实现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医师和护士人数等主要指标绝对量二成至三成的增长,而且在常住人口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单位常住人口医疗资源的增长。

    2.医疗资源显著增长背后是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图1显示,2010~2014年,医疗机构总支出从759亿元增长到1416亿元,将近翻番;政府财政补助从100.2亿元增长到224亿元,增长124%。

    图1 2010~2014年医疗机构总支出与对应财政补助增长情况

    图2显示,医疗支出的增长不仅是绝对数的增长,而且跑赢了GDP增长,在GDP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卫生费用在GDP中占比从2010年的5.76%上升到2014年的7.49%。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超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社会的卫生支出负担迅速增加,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图2 2010~2014年卫生总费用及占GDP比重增长情况

    3.社会资源投入总量迅速增加与结构性失衡加剧并存

    不仅医疗卫生费用总量迅速攀升,而且从结构上看,增加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都用于三级医疗机构支出的扩张。图3显示,5年来三级医疗机构支出从433.9亿元增加到933.9亿元,增长500亿元,翻了一番多;二级机构支出从177.9亿元增加到240亿元,相对三级机构支出的比例,从2∶5急剧下降到1∶4左右。社区卫生中心支出在基数很低的情况下有了较大比例的增长,从53.4亿元增加到128.1亿元,但相比三级机构的支出,比例基本未变,不过从1∶8弱(12.3%)变成了1∶8强(13.7%)。医改5年,医疗的倒金字塔结构并未改变,反而大大加剧了。这是造成看病难问题没有真正缓解的结构性原因。

    图3 2010~2014年各级卫生机构总支出增长情况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政府财政补助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体现政府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导向。由图4可以看出,除了基数极小的村卫生室财政补助,4年间财政补助增长最快的还是三级机构,尽管其增长趋势是在放缓。二级和社区卫生机构则只有很小的增长,其中二级机构2013年甚至出现了财政补助下降。在政府直接支持力度差异如此明显的情况下,“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性问题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怪。

    图4 2010~2014年各级卫生机构财政补助增长情况

    4.卫生总费用供给结构趋向合理但医疗保险保费支出增长不可持续

    图5反映的是卫生费用提供结构变动,可以看到4年间社会支出占比不断增加,政府和个人的现金支出占比不断减少。单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合理的变化趋势,但是如果结合总量,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卫生费用总量增长过快,虽然政府支出和个人现金支出比重在下降,但绝对数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政府的负担并未减轻,居民“看病贵”的问题也没有根本好转(见图6)。二是在总费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社会支出占比仍在稳步增加,说明社会支出绝对数增长得非常迅速,实际上社会支出从2013年的71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90.6亿元,一年增长了24%。社会支出主要是职工医疗保险费支出,这给医保费用带来巨大压力。

    图5 2010~2014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社会支出和个人现金支出占比变动

    图6 2010~2014年各主体卫生费用支出

    综合前文的数据分析,“十二五”期间,北京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是加大了投入,其中既包括对医疗机构的直接投入,也包括通过普及和强化社会保险而形成的由企业、政府和居民进行的间接投入。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重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迅速改善了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疗机构的场所、设施条件,改善了就医的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