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
棚户区改造工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和发展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推进的决策。北京市力争2017年底基本完成四环路以内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已列入2015年市政府折子工程。东城区委、区政府依照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棚改工作的指示精神,把实施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本文主要从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的实施入手,重点研究纯公益性项目推进的模式和实施路径,探讨遇到的问题和破解之策,努力为东城区非文保区棚户区改造探索一条可推广和可复制的路径。
一 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天坛周边指的是以天坛公园为中心,东起天坛东路,西至永定门内大街,南起永定门东街,北至天坛内坛墙的这片区域,是东城区简易楼最为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着65栋简易楼,共包括7个社区,居民(产籍)3218户,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41栋,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单位自管楼24栋,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自建房2123处,总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这些简易楼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超过使用年限,最长的甚至超期使用30余年。由于楼体框架酥化,基础设施陈旧,自制土暖气、私搭乱接管线,安全隐患严重;违法建设蔓延,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低端业态聚集;居民居住条件差,公共环境秩序脏乱,带来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安全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形象。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皇家祭坛,是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坛墙过去分成内、外两道,从空中看是“回”字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天坛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目前环绕的65栋简易楼及大量违法建设,把古老的坛墙遮挡得严严实实。天坛公园早已享誉世界,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其周边区域的破败与环境秩序乱象,不仅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城市形象极不相称,而且与我们恢复天坛完整风貌的申遗承诺不一致,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造的地步。
为改善民生、疏解人口、恢复天坛风貌、兑现申遗承诺和改善天坛周边环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东城区区委、区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认真研究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工作,确定57栋楼同时搬迁。该项目是当前核心区最大规模的成片简易楼腾退项目,社会关注度极高,属于纯公益性质,涉及风貌保护、市政绿地建设项目,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后期没有收益。目前,尚无任何现成的模式和路径可循。因此,研究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索核心区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
当前,东城区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的攻坚期。近年来东城区迎难而上,加强统筹协调,成立了城市更新改造指挥部,集中力量啃“硬骨头”,先后在宝华里、西河沿等长期停滞的历史遗留项目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一方面,土地商业开发模式已经在中心城区走不通了,资金、房源、拆迁安置成了最大瓶颈,仅靠一区之力难以突破,亟待探索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平房区“大城市病”集中暴发,成了制约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区现有平房(包含简易楼)房屋20.86万间,374.55万平方米,在册人口33.39万人,包括天坛周边简易楼在内的许多危楼、危旧房屋的改造迫在眉睫,既等不得,也拖不起。作为首都“四个中心”[1]的重要承载区,东城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平房区,特别是非文保区棚户区改造的新模式。
(二)探究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的模式与路径
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的实施,为市区提供了一个可以近距离观察和研究的“纯公益性腾退”范本。如在破解“融资难”方面,市、区如何联手,如何在投融资方面进行合作与联动;在破解“房源难”方面,在区政府筹措困难的情况下,从市级层面如何提供支持,在房屋建设、宣传、配套设施等方面市、区如何加强合作,让广大居民支持并积极响应;在破解“拆迁安置难”方面,面对复杂的居民家庭情况、产权关系、不同的利益诉求,面对困难群体多,以及“天价拆迁”造成居民过高的补偿预期,如何摸清居民情况,制定绝大多数居民拥护的搬迁补偿政策,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