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
导言
自大众旅游诞生以来,世界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进步,旅游已成为当代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旅游业也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的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综合贡献高达7.8万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10%,同期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达2.84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5%。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取得的进步更是无比惊人,截至2015年末,国内旅游人数已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旅游更达到了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结果也显示,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西临太行山,北靠燕山,自然风光秀美,为北京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然旅游资源。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并保存了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使北京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国家首都所赋予的特殊地位,使北京旅游业发展一直处在国内各省份前列,2015年北京旅游业接待游客量达到2.73亿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420万人次,国内来京游客1.63亿人次,北京本地游客1.0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607.1亿元。
房山区是北京西南部的远郊区,在地理上与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及涿州市共同构成了跨京冀两省市的京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带,房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以及旅游产业的科学布局,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京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房山区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0.6亿元。未来,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首都郊区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转型和深化发展,都需要从宏观视角对房山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以及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而了解和掌握房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则是对房山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并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布局的先决条件。为此,本文采用应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房山区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房山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全区旅游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促进房山区旅游业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房山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介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东部和南部为沃野平原。主要山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占山等均系太行山分支。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拒马河、大石河迂回曲折,永定河、小清河穿境而过,如图1所示。房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地热资源、矿产及建材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曾是京郊著名的“建材之乡”“建筑之乡”“煤炭之乡”,目前是北京著名的“林果之乡”、“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云居寺、石花洞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遗产和森林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图1 房山区地形地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房山区旅游资源单体为研究对象,数据以2015年完成的房山区旅游资源普查现场实际调查数据为主,调查方式包括手持GPS坐标现场采集、现场访谈及摄影拍照等方式。行政区划图来源于房山区民政局的2009年行政区划图,对该图进行配准并依据此图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房山区行政区划及房山区主要水域、河流及道路等相关信息(见图2),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图2 北京市房山区行政区划现状
二 房山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及类型体系构成状况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下文简称《标准》)所确立的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及旅游资源调查规范,对房山区25个乡镇、街道和地区办事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