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深化党建扶贫

    作者:孙兆霞 王晓毅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摘要:本章共三部分,首先介绍贵州省党建扶贫的历史进程与贡献(1986~2010),然后介绍贵州党建扶贫的主要经验,最后介绍党建扶贫与贫困治理的关系。

    党建扶贫在贵州的扶贫经验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贵州贫困面较大,脱贫任务重,且可支配财力有限,要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就需要高效率地发挥扶贫资源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党的建设,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投身于扶贫事业中。

    事实证明,党建扶贫不仅动员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扶贫事业中,而且完善了反贫困的治理结构,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联村联户的帮扶措施,强化各级党政机关的扶贫责任,不仅加快了贵州的扶贫事业,也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党建与扶贫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一节 贵州省党建扶贫的历史进程与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起,贵州省就高度关注党建扶贫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最早的省区之一的贵州,为什么贫困问题还如此严重?中央和省委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才能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为此,从1980年到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三次到贵州进行调研。在调研总结时,胡耀邦提出,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形成一种好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1985年7月,新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上任3天,即下乡调研,提出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抓扶贫的思想,提出生态保护与抓住机会实现可持续减贫的观点,及能驻村落地谋发展的中、初级人才培养路径的打造等实践工作思路。

    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贵州省的党建扶贫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党建扶贫作为扶贫的十大措施之一,强调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健全贫困村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保障制度。在扶贫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新的做法。党建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一 贵州党建扶贫的演进历程及其历史贡献

    1986年2月,3000多人组成的党建扶贫工作队奔赴省内26个极贫县,至2010年第一个扶贫纲要结束时止,贵州省党建扶贫经历了首创、演进的历史过程,并留下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源起及演进历程

    1.1986~1993年:贵州党建扶贫肇始并完成驻村挂帮的制度定格

    根据198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布置》精神,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工作的指示》,决定对26个贫困县集中连片的1238个极贫乡进行强力帮扶。贵州省常委会于1986年2月6日做出“抽调干部充实基层的决定”。原计划全省从省、地(州、市)、县机关共抽调3000名干部,由于报名踊跃,实际最后一共抽调了3452人,“组建首批扶贫工作队,派驻赫章、望谟、从江、沿河等26县。率先拉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序幕”[1]。确定的任务是:第一,做好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切入点,帮助地方制定脱贫致富可行的规划;第二,协助当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协助当地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其他基层组织建设;第四,通过艰苦的扶贫锻炼,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在扶贫工作半年总结时,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再次强调“下去学雷锋做好事,向上跑要项目,这些都偏离了扶贫开发的初衷和主要目标”。[2]

    1989年,鉴于由省委组织部直接从各厅局抽调人员组成扶贫工作队的体制,难以发挥各厅局的直接参与积极性及可持续点上跟进的问题,胡锦涛离任贵州之前,完成了各厅局对口定点帮扶贫困县、乡的定点体制改革,明确了对定点扶贫县各选派单位人员下乡帮扶且包乡不变,每年换人不换点,乡不脱贫,定点厅局不脱钩。由此开了迄今为止,贵州省、地州、市、县、乡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四级党建扶贫框架下定点挂钩、驻村帮扶模式的先河。

    1991年,贵州省发起了大规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争取中央给予以工代赈物质支持基础上,主要依靠扶贫工作队为主的万名干部下乡,以党建扶贫方式,一手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手抓农户普遍参与,通过合作攻关,大兴农田基本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共嵌的宏大工程。从1991年到1993年,全省完成坡改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