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

    作者:丁文广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摘要:本篇演讲主要阐述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观,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受宗教因素影响,他们认为人类是真主的代治者,所以节约资源就是践行他们的宗教信仰。演讲者同时以研究穆斯林的自然生态观为例来鼓励跨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刚才毛教授讲到开放式扶贫,近年来,我也参与过一些项目,也在农村社区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好多成功的生态扶贫案例。但是今天我更想分享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研究,为什么呢?因为有好多来自非洲的朋友,他们也是穆斯林,我们国家正在搞“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民性相通,即通过跨文化交流而达致相通的目的。

    所以我今天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

    第一,中国穆斯林的来源、分布。

    中国的穆斯林来源于两个方面,都跟丝绸之路有紧密关联。一部分是从海上来的,从广东省,历经福建泉州而来到中国;另一部分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到中国。从唐朝开始就有穆斯林来到中国,在成吉思汗征战时期,大量的穆斯林工匠以及武器制造者来到中国。穆斯林全国都有,但主要集中在西部,特别是甘肃、新疆等地方最多。

    第二,研究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现在大家都在讲生态文明,主要就是讲社区、讲治理,很少讲宗教,其实宗教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如中国九寨沟、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贵州的很多地方,主要靠的就是神山、神水,靠的就是信仰、宗教。如果没有信仰的宗教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很难实现。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8.5%左右,但少数民族区域占所有国土面积的46%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不重视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第三,生态自然观的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步就是文献研究,《古兰经》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是重要的文献。第二步就是到西北地区做大量的社会调查。

    第四,研究成果。

    我们研究关于穆斯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如何践行伊斯兰教,最终研究成果为这本四十多万字的著作。最后就是强调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水利资源的保护,以及防治大气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妨害等等。如穆斯林的人们都用汤瓶和吊罐来控制人们洗浴时的用水量,他们一周沐浴的水资源不能超过7.5升,洗手洗脸的水不能超过2.5升,这是节约用水的情况。对于植物保护,《古兰经》里讲到:假如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你手里如果有苗,一定要把它种下去。这是非常良好的自然观,但是当前社会过多强调经济的影响,给传统自然环境的传承带来巨大挑战。为传承传统穆斯林世界的生态自然观,我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做了大量研究,出版《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一书的黑白版,彩色版将于今年年底出版。这是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希望能将中国做得成功的生态文明案例引到非洲去,和大家进行分享,做一个跨文化的交流,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做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研究。

    第五,结论和建议。

    主要观点:人类是真主的代治者,代治者在管理人类地球自然的时候,要时刻履行五大责任,分别为:

    (1)支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2)强调人类与自然是统一整体;

    (3)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强调合理消费;

    (5)强调适度消费。